本周读了Malcolm Gladwell的第二本书———《异类》,副标题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这本书以10000小时定律而出名,
看完这本书,我头脑里立即浮现出几个小伙伴,
且听我来说说他们的故事:
1. 在深圳卖早点的小明
小明是安徽人,80年代初出生,
当小明上小学的时候还没有推行9年义务教育,
也就是小学升初中还需要考试。
小明同学考了3年还是没升上初中,
他爹一气之下,
给他扔到建筑工地,
这娃不是读书的料,
还是学一门手艺吧。
小明跟着工头去东北、走西南,
先学木工,再学泥瓦工,学电工,
最后发现,这些工种统统学不会,
他最适合干杂活,
也就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工,
自十几岁开始学徒,
在工地上干了10年,
当他的同伴们已经离开师傅单飞的时候,
他还在干杂活。
2004年小明随同乡来到深圳,
先在一个老乡的早餐店打工,
之后单飞,自己开了个早餐店,
深圳的制造业起飞,
全国各地的打工仔打工妹都涌过来,
小明的早餐生意越做越好,
几年后回家乡的县城买了一个楼洞6层的商品房,
再过了几年把县城的房子卖了,
在深圳买了房,
把老人、孩子接到了深圳。
在深圳没买房的985、211、双一流的同学们惊讶吧?
明天的早餐还加蛋吗?
小明确实学不会木工、泥瓦工、电工,
他干了10年的杂活,
他的特点是干活踏实,在干活的时间不偷懒1分钟。
和工友们不同的是,
他还喜欢做饭,是个吃货,
所以做早点这事做成了。
按照格拉德威尔的观点,
这不仅是小明的个人做早点的天份和努力,
更是大时代的机遇:
深圳工厂遍地,大量外来人口涌入,
小明做早点料真价实,老幼无欺
2. 每学期都挂科的S君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
S君是北京人,
因高考成绩不高去西北一所211大学读经济学,
第一学期,高数就像天书,挂科;
第二学期,线性代数更是天书,再挂科;
第三学期,运筹学简直就是天工开物,哪有不挂的道理,
第四学期,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学前3年,基本上每学期至少挂一门。
毕业10年后同学首次聚会,
很多毕业后进银行的同学还在当前台柜员,
进垄断国企的同学在吹牌经和酒经,
他没有什么可吹的,
因为有3年没工作了。
S毕业后也进了银行当柜员,
后来辞职了,
用3年时间考下了注册会计师。
接下来又是5年,
进融资租赁公司,
进证券公司投行部门,
考察过山东的驴、山西的煤、内蒙的稀土和盐湖的肥,
经手的资金达到100亿,
在工作的第15个年头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
投资成长性企业。
S最大的变化是变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
每周至少一本,
这个变化源于考注会的3年,
这场考试彻底改变了他的气质,
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3. 同一岗位教师的年薪60万 VS 25万
L君和爱人2008年自西欧某校博士毕业回到上海,
某著名财经大学正在实行双轨制管理,吸引海外名校博士抱团回归,
他俩一起入职这所大学,开始了长达6年的长征,
学校要求6年内在国际顶级期刊至少发表3篇论文,
达不到要求就走人。
6年考核期满,
两人发表的论文数量都达到了学校要求,
年薪不少于60万,
而没有留学背景的博士,
当下年薪不高于25万。
是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你得留学海外名校,
还得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不少于3篇论文。
对了,他们刚回上海的时候,
正值金融危机,房价大跌,
他们手头大约有100万,
这是5年留学期间攒下的,
在宝山区买了总价260万的联排别墅,
当下价值2000万并且上班只需10分钟。
4. 干过几乎所有金融行业工作岗位的G君
G君是福建人,
父亲早年开模具厂。
G君本科毕业后回到家乡,
入职了当地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
干了2年来到深圳,
从事过证券、基金、信托、期货、保险。
一个偶然的机会,
华为的海外财务部门招聘结算人员,
G君应聘上了,被派到巴西。
3年后,G回到深圳,开了一家实业公司,
从事各种外币倒人民币、人民币倒外币业务。
用他的话说,
进入了货币业务这个圈子,不实现财务自由真是难事。
《异类》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名人的例子:
加拿大冰球队、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比尔.乔伊、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甲壳虫乐队、世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乔.弗洛姆等
不同的是,我所列举的四人都是普通人,
在今天的中国,
他们仿佛就是你认识的某某某,
他们是不是都很厉害?!
他们是怎样成为一个个厉害的人呢?
5. 成功方程式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总结这本书的内容,那就是:
成功 = 天时 + 地利 + 人和
是不是惊叹于中国老祖宗们高度的总结提炼?!
原文是这样说的:
> 1. 与其说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不如说这取决于机遇。
> 2. 成功人士不可能独自走向成功,他们总是特定地点和特定环境的产物。
> 3. 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
> 4. 何时何地出生,父母如何营生,成长环境如何决定了你在社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
> 5.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与别人截然不同的个性,我们的个性也延续了我们从成长环境所养成的特定倾向、习惯和条件反射,而不同的文化特性的区别又格外明显。”
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深圳,就没有机会让小明去做早点,
也就没有华为, G君也没机会从事外币结算业务。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
L君也别想去欧洲留学了,S君也没机会考注册会计师了。
正如格拉德威尔所说:
> 除了能力,机遇和其他完全随机的优势也在帮助特定领域的”异类“走向成功之路。
> 心理学家对天赋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10000小时是取得伟大成就的神奇数字。
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
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S君辞职学注会的3年,按每年360天,每天学习时间10小时计,正好10000小时。
6. 培养孩子的方法
父母的生活方式、父母所属阶层,对子女的成才至关重要。
书中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分为两类:_协同培养和自然成长_。
**协同培养**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中产阶级父母喜欢这种方式。
**自然成长**模式是指父母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
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的事。
_作者认为协同培养模式带来的好处更多。_
两个智商相当的孩子成人后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背景**。
处于下层社会的家庭出生的天才少年,最终几乎没有一个仅依靠自己的智力获得成功。
>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所缺的,是我们只要知道都应该给予他们的东西:一个帮助孩子获得应对社会的经验的社群。
这句话可理解为:**及时给孩子提供有关的社会经验**。
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差异,根本原因是在学习上的努力程度。
> 威廉并不一定就比布林德更聪明,但威廉学的东西比她多:威廉花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学习各类课程,而这期间,布林德尔却在看电视或者在外面玩耍。
因为:
> 学生无论贫富,经过同等努力,成绩提高的幅度是一样的。
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吧,我们在这本书里找到理论根据啦!
7. 人到中年怎么办?
作者认为亚洲有稻田文明,
千百年来种植水稻的农民是种植种类农作物的农民中最辛劳的一群。
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蹉跎了岁月,
人到中年怎么办?
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你所比较的对象只有一个,
就是你的过往。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
> 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如果你已经富裕不贫穷,
那更可以无所畏惧,
为了梦想,
我们一起加油!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