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想接着谈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势头,说说选择。正好翻到武志红的《巨婴国》里的文章,他也是写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和蝙蝠侠,对比我上篇文,嗯,他写得比妈妈好,嗯,多得多。
记得上次,跟你说存在主义吗?在武志红的理解里,存在主义就三句话,妈妈重新安排了一下次序:“我存在,我自由,我选择。”妈妈同意最关键的是选择。
妈妈想要你留意一下蝙蝠侠关键时候的选择,蝙蝠侠在杜卡大师教他本事,帮他克服自身的恐惧后一定要他加入影武者联盟,并告知他退出无门的时候,蝙蝠侠立马选择了背叛师门;在第二篇《黑夜骑士》中,小丑给了蝙蝠侠一个选择题,到底救瑞秋还是丹特,当戈登局长询问蝙蝠侠的时候,回答是斩钉截铁吼出来的:“瑞秋!”
那是不是就此就断定蝙蝠侠就是一个关键时刻背信弃义,色心熏天的人吗?嗯,不是说行为代表了你的心吗?诺兰为什么让蝙蝠侠做如此选择?还是东西方的价值观本来就不一样?
这就要说一下诺兰接下这部影片之前,蝙蝠侠的形象,他是神,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战神。让他从布鲁斯(人)——蝙蝠侠(伸张正义,接受神性洗礼)——布鲁斯(成为自己的人),这才是诺兰对蝙蝠侠的基本设定,而由始至终,诺兰对蝙蝠侠的设定就是人。所以上述蝙蝠侠的选择是人的选择。蝙蝠侠最后也卸下重担,坦然过上了他最想要的生活。(“唯一明智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受任何规则的束缚”——是从小丑嘴里说出来的,但小丑明显扭曲了蝙蝠侠的心声)
我们看回蝙蝠侠的剧情,如果蝙蝠侠同意加入影武者联盟,那么他就要参与消灭他的家和哥谭市,是忠孝两难全的问题啊;瑞秋在蝙蝠侠眼里是和阿尔弗雷德一样的亲人,在回家的飞机上布鲁斯就和阿尔弗雷德的对话中表达了这个观念,这是亲情和友情的对决啊。
诺兰利用影像和声音把这个故事讲得丝丝入扣,蝙蝠侠这个人物从漫画英雄真正走入了人们的心田。电影成功了。
这些是妈妈在李南南在得到的新课《怎样升级你的说服力——用故事思维打动人》里收获的——因为一个角色最打动人心的时刻,就是他的身份发生反转,击碎标签的时刻。以前的蝙蝠侠是个神,而诺兰的蝙蝠侠是个人,尽管他曾经当过神,但他无法抛弃人性,在人性和神性的冲突下,他选择了人。相似的作品,妈妈曾读过一篇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后,极度痛苦之下,仿佛走下了十字架,还和莫大利亚结了婚,后来接受感召继续义无反顾接受极刑。是耶稣经历了人性回归神性的救赎之旅吧。名字不记得了。好像当时这部作品还激起过广大教徒的 抗议,亵渎神灵。扯远了。
当然,诺兰也是有野心的,毕竟能真心选择回归平淡的才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