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
走出自责的循环
我和卫老师讲述这个故事时,卫老师点评这个女孩孙兰香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没有抛头颅洒热血,更没有舍小我,成全家人,她只是活在当下而已,只是做了当下能做的事情而已,其他的人要么活在对过去的记忆,想起过去种种的事件,不能区分现在和过去,认为过去的事情依旧会重现。认为过去的还没有过去。要么活在对将来的恐惧,认为将来一定会是最坏的情况,一定是不可挽救,不可战胜,没有出路。
今天 2018年10月23日 ,我也想活着当下,想摒弃无谓的烦恼。
我在TA协会参加观影活动时,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对某个故事情节的解读,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了让一个心理老师更好地帮助我,我在他面前解读了某篇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故事情节
窑里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这个他们谁也没有留意的十三岁的孩子。她正从筐子里往外倒柴禾。她不知什么时间已经捡回来好几筐柴禾了,足够一两天烧的。可爱的兰香默默地做着她能做的一切活。
孙玉厚老两口大受感动地看着他们这个最小的孩子,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按说,她是家里最小的娃娃,应该娇惯一些。可孩子长了这么大,还没给她扯过一件象样的衣服。现在她已经到石圪节上了初中,身上还七长八短地穿着前两年的旧衣服。
我对故事情节的解读
评价
一件事好,整个人都好,太好了。 崇高,责任,担当,支撑,抗起,高大,拯救,救世主。
从解读小说看到的自我评价
不好,惭愧,负罪,对不起家人,没有责任感。她才能值得被爱,有资格提要求,我不值得。想到了水浒传里的情节没有半点功劳,怎肯索取,受之有愧。
梳理自己以往的行为
不表达自己的需求,陷入内疚的循环。特别羡慕和崇拜那些为家里人买房,养老的人。极为听话,极为乖巧,自己不能遵循家人的想法就极为难受,为家人做不了任何事也不能遵从他们意见。
全新的解读
调动了自己成人状态,做自己能做的,活在当下,而不是未知的恐惧。家里的大人反而成了小孩。
意识到自己的扭曲
怎么才算是为家里人做事?
做大事,救世主,拯救者,改变家里的面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方向并不清晰,方向不明,耗费了精力。
我不好的自我的倾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先有结论,后拼凑证据。想要给自己定罪,怎么都能找到理由。气死路遥不可。
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别人太好,太好啦。你好,我不好。
无条件的正面安抚给别人,
无条件的负面安抚给自己。
对自己的漠视
怎样在考虑别人需求和自己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感受
轻松,解脱,自信(知道能量损耗在哪里,把能量用在更具建设性的事情上面)。
计划
老师说不容易,但我不同意。改变之难在于阻力太强,动力太弱。
强化收获,复制这次成功的经验,总结经验有动力去做,反思教训想法拖延。
召集同伴,影响他人,相互支持。
可视化成功,让自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成长型思维,接受失败。
重新翻了一遍,仔细看了一遍。
他的妹妹孙兰香,在众人说话哭闹的时候,悄悄地提了个猪食桶出去喂猪了,她知道在这件事中也许帮不上什么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给家里的大人们省些麻烦。喂完猪,她又悄悄地捡回来好几筐的柴火,这一切没有人吩咐她去做,而是一个贫寒农家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天性,“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并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