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你要问咱们普通老百姓最喜欢的消遣是什么?在农村生活过多年的诗人可以肯定的回答:喝两口小酒,搓两手麻将也可以是打两副桥牌,然后哼点小曲,吱呀吱呀的快活些,一天就过去了!乡村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烟火气,也没有那么多的现代气,有的只是淳朴浓郁的田野芬芳和传统的岁月流云。
每逢社日,除了正常的祭神仪式搞得人声沸腾之外,村民们最热衷的无非就是一起饮宴和欢声笑语的自娱自乐!中国农村历来就有祭祀土地神的传统文化,有些地方也叫“作窖”(音译)。为什么要崇拜祭祀土地神?!皇天后土,地势坤,厚德以载物。中国人对于土地是怀着深深的感情的!那是大地母亲,那是孕育滋养我们的伟力之源。淳朴善良的村民不懂什么三皇五帝,也不知道三纲五常,他只习惯背朝黄天面朝土,有片瓦遮头,地里庄稼能收成好,养几窝鸡鸭,圈养几头猪,每逢重大节日或是亲朋戚友来访,那就可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养猪是富裕农民的必要,秋风起吃腊味!春季开始圈养,待到秋天,可以杀猪把肉腊干起来储备当做冬粮,也可以招待客人!南方的餐饮文化里面历来有无鸡不成宴之说。所以,南方的农户里每家每户都会养鸡,公鸡可以报时,母鸡平时可以下蛋。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杀了有肉吃,可谓一举数得!李太白胃口大开: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
陶渊明有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农村劳动力富裕的农户,都可以养蚕。桑树和拓树的叶子就是给蚕虫吃的!蚕丝是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蚕周身是宝,有很多作用。比如蚕丝可做蚕丝被。蚕沙可做蚕沙枕。蚕沙还可入药。蚕蜕的皮也可入药。蚕蛹可食用。等等。唐诗有句: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这就是唐诗曾提到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树是桑拓树,山是鹅湖山。
我们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就是这么一种体现:实用,高效,自给自足!小农意识也罢,封建落后也好,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诗人也想回到这样的农村,参加社日祭祀,喝的微微熏醉,来一次满足的自驾车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