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腊月初一,永定镇的集市,像一锅煮沸的粥,热闹非凡。人声、吆喝声、家禽的扑腾声交织在一起,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红彤彤的春联、五彩斑斓的糖果,无不透着年的气息。然而,就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却在灌香肠的摊位前,遭遇了一股刺鼻的奇臭。
那股臭味,像一只无形的手,蛮横地钻进我的鼻腔,令我胃里一阵翻涌。我下意识地转头寻找源头,只见一位老阿姨正站在摊位灌香肠。她身形瘦小,裹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棉袄,头上围着一块花布,几缕银丝从布缝中顽强地钻了出来。在她面前的案板上,放着一块肉,那肉显然已经放臭了,表面泛着一种异样的青灰色,还隐约可见一些白色的霉斑,可老阿姨却像丝毫没有察觉那股恶臭一般,仍在熟练地将肉往肠衣里塞。
这一幕,如同一记重锤,猛地敲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思绪瞬间被拉回到若干年前的一个寒冬。同样是临近年关,小镇的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忙碌与期待的味道。我走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不经意间瞥见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他身着一件破旧的棉衣,上面补丁摞补丁,棉絮从破洞处探出头来,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正弓着腰,从地上捡起一块不知何时掉落的瘦肉。那瘦肉掉落在满是泥泞的地上,沾满了污渍。老大爷捡起肉后,没有丝毫犹豫,径直走向不远处的一条臭水沟。那臭水沟里的水浑浊不堪,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水面上还漂浮着各种垃圾。老大爷却全然不顾,将肉放入臭水沟中,仔细地淘洗着,浑浊的污水溅到了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他只是用袖子随意地擦了擦,眼神中满是对这块肉的珍惜。
如今,看着眼前这位用臭肉贯香肠的老阿姨,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轻声对老阿姨说:“阿姨,这肉都臭了,不能再用了呀。”老阿姨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嗫嚅着说:“娃呀,这肉就是有点味儿,洗一洗,灌成香肠,再熏一熏,就没啥事了。我娃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啥好东西,就盼着过年回来能吃上我灌的香肠。”听着老阿姨的话,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在老阿姨和老大爷的心中,儿女们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经历过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饥饿和贫困像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了他们的记忆里。哪怕如今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节俭的习惯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改变。对他们来说,每一份食物都来之不易,扔掉一块肉,就仿佛扔掉了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
他们一心想着,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在外打工的儿女。在他们的认知里,哪怕是一块放臭的肉,经过自己的双手,灌成香肠,熏制之后,就能变成儿女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美味。他们或许不知道,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儿女们在外面并不缺吃少穿。孩子们真正在乎的,是父母的健康和平安。可老人们却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固执地表达着对儿女的爱。
就像那位老大爷,他捡起掉在地上的肉,在臭水沟里淘洗,并非是因为他不讲究卫生,而是在他的观念里,这块肉若是扔掉,实在太过可惜。他或许想着,把这块肉洗干净,做给孩子吃,孩子就能多补充一些营养。他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孩子担心他的健康,更可能会因为食用不洁食物而损害自己的身体。
而老阿姨用臭肉贯香肠,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她可能为了给孩子准备这份年货,省吃俭用了很久,舍不得买新鲜的好肉。她满心期待着孩子过年回来,能吃上自己亲手灌的香肠,感受到家的温暖。却未曾想,这样的“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担忧。
这两代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错位。老人们用自己熟悉的、传统的方式表达着对儿女深深的爱,而儿女们则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对爱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希望父母能够照顾好自己,享受生活。这种错位,并非是因为缺乏沟通,而是岁月和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差异。
在当今社会,像老阿姨和老大爷这样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对儿女的爱。他们的故事,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缩影,充满了人间的心酸与无奈。
我们不能单纯地指责老人们的行为不卫生或者不恰当,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纯粹而伟大的爱。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耐心地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明白,时代已经不同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在追求生活品质和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在外面努力打拼,为的是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可如果因此而疏远了与父母的关系,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渴望,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腊月的风,依旧凛冽地吹着,集市上的人们依旧忙碌着。但此刻,在这热闹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些被岁月掩盖的心酸与无奈,也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代却从未改变的深沉父爱与母爱。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爱,用更合适的方式回应父母,让这份爱不再充满酸涩,而是洋溢着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