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别人说:我要变的成熟一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是经常告诫自己,要变的成熟一点。这就不禁思考,这“成熟”二字真的理解吗?又或是真的知道如何变的成熟吗?
很多概念就是这样,经常说,经常想,但就是模糊的认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我们总是期待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但其实比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更加刚需,更加高频的老概念却很少去思考,追问其真实意义。
“成熟”,百科上说:指人的思想观念之转变,从幼稚向更高一级的转变,对事对物的看法更加理智,并且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响。
我认为的成熟,其实就是理性决策超过感性决策的频率,理性决策占上风。
什么是理性决策?真正追问,理性决策应该就是事物信息进入大脑后,通过加工也就是思考之后的决策输出,即理性决策。
什么是感性决策,其实就是事物信息进入大脑,不经过思考,而是直接通过原始本能作出的反馈,更多的是情绪化的决策。即感性决策。
例如,碰到麻辣烫,感性决策就是天生的“馋”操纵你的决策,太好吃了,控制不住直接开吃。而如果理性一点,看到麻辣烫,就会进入大脑,调用自己的思维模型进行处理,一个是好吃,满足现在的味蕾,另一个是闹肚子,一下午甚至更久会不舒服,哪个划算呢?于是,健康就战胜了馋猫。这就是理性决策,成熟决策。
理性决策,走人心,后天形成的求存模型。
感性决策,走人性,原始的生来就具备的本能。
这正是我们人类进化的不同之处,其实自己回顾我们自己,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并没有变好,这其实都是不“成熟”惹的祸,没有经过大脑思考这“道理”的真正概念,可践行的落地方法,然后还有更多的是不能自律。
大量的人是明白道理的价值,也知道怎么做,但其实就是缺乏“成熟”的思考问题,总是那个先天的“人性本能”在操控自己,所谓的好吃懒做还要面子。
成熟,再追其究竟,不过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型和知识结构,对于一个需求或问题,形成了多个选择答案,并通过自己的整体价值收益判断,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自己更长久的利益选择罢了。
之所以会换位思考,不过是通过“成熟”的思维模式,得出先让别人好比直接让自己好可以获得更大的长期收益罢了。
之所以会持续运动,不过是通过“成熟”的思维模式,得出运动半小时比多睡半小时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健康,精神状态罢了。
....
成熟,就是让自己放长线(提前准备),收大益,跟眼前的即时利益对比,总是长期战胜短期,延时收益战胜即时收益罢了。
今日思考,不求决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