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书笔记(上)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我第一次遇见这本书是在覔书店。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博士在序言中说到“最初几十年,心理学界的确暗藏着这样一股风气,要求心理咨询师尽可能地克制,没有私欲,没有波澜,扮演一种所谓空白幕布的角色。但作者坦诚地说她做不到。”我决定买下这本书。作为一名持证未上岗的心理咨询师,我一直认为自己尚未达到可以心如止水地包容和化解他人的一切痛苦的阶段。没想到这位洛杉矶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如此大胆直白,我很好奇,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以及她如何在做不到如如不动的情况下帮助来访者们。

        编剧出身的作者在书里讲述了五个好故事,我原本是想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阅读故事,没想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来访者的故事中,看到那些深藏在来访者表面的暴躁刻薄、顽固不化、悲伤绝望、自暴自弃……之下,内心难以言说的伤痛、挣扎、迷茫和成长,让人感同身受,甚至于潸然泪下。此刻,我并不想自以为是地总结故事的梗概。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作者以自己心理学专业视角揭示共同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此按章节摘录书中触动我的语句,常读常新。

                          前言 作者的话

        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

        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他还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第一部分

        没有什么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了,也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让人害怕了。

                                                                                                        ——詹姆斯.鲍德温

1、就像国家地理杂志频道拍摄某种稀有鳄鱼的胚胎如何发育及出生,我也想捕捉人类挣扎着进化然后努力冲破外壳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很安静,有时动静很大;有时很缓慢,有时又只在瞬息间。

2、专业培训教给了我们理论、工具和技术,但在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背后,推动我们的是一个简单的真相,那就是我们知道:生而为人,总有不易。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一项资质就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3、我们常常不能意识到:有时真正难相处的,是我们自己。有时我们就是自己的绊脚石。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从前行的路上挪开,奇迹便会发生。

4、心理治疗师会为来访者竖立一面镜子,但同时,来访者也是医生的镜子。心理治疗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是镜子,反射着对面正在反射我们的镜子,互相照见自己未曾发现过的自己。

5、事实上,当人们开始第一次心理治疗时,他们并不在乎什么人生转折点,他们只是希望得到解脱。他们想从那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说起,向你讲述自己的故事。

6、我感觉自己是在从上帝视角俯视着这一切,目睹一个神志不清的自己以惊人的速度经历了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7、心理治疗之所以会引发各种奇奇怪怪的反应,是因为某种程度上它就像成人电影——两者都涉及某种层面上的赤裸,也都有可能令人感到紧张刺激。两者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并且大多数用户都在秘密使用。

8、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觉察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一步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能性。

9、当人们来做心理治疗,我不仅要聆听他们的讲述,更要从中辨别他们是否知道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讲法。他们是认为只有自己的叙述才是故事的“唯一正解”,还是知道那只是故事的多个版本之一?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会选择保留或删减故事的内容,是否意识到他们讲述故事的初衷也会影响到听者的立场?

10、心理治疗的过程有一个有趣的悖论:心理治疗师为了治疗来访者,需要尽量看透来访者的真实状况,这就意味着要看到他们的脆弱、他们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内心挣扎。来访者当然想要寻求帮助,但他们也想让别人喜爱和欣赏自己,换句话说,他们会隐藏自己的弱点。

11、医生在尝试找出哪里出了问题,来访者却在尽力维持表象,表现得比真实情况要振作,避免丢脸。双方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但行动上却背道而驰。

12、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就像在暴雨中坐在车里往窗外看,而车上的雨刷还坏了。

13、他的表情严肃但温和,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和一个毛绒玩具的结合体,他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在这个房间里,我会看到你,你会尝试躲藏,但我还是会看到你,到那个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4、“我觉得我像是被扔进了一个搅拌机里爬不出来,我来这儿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出口。”

15、一种“愚蠢的”慈悲心是指:即使你知道人们需要重新审视现状,也知道此刻的仁慈终将带来比诚实更严重的伤害,但你还是不会把事情挑明,只因为你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人们常常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和配偶,对待瘾君子,甚至对待他们自己。与之相对的是智慧的慈悲心,是即使知道忠言逆耳,也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出充满关爱的当头一棒。

16、人们总有一个迷思,认为心理治疗师就该保持中立,但怎么可能呢?我们也是人,不是机器人。事实上我们不是要保持中立,而是要尽力去留意自己非常不中立的情感、偏见和见解(我们称之为“反移情”),这样我们才能退一步,弄清楚该怎么处理它们。我们要利用自己的感受来帮助引导治疗,而不是压抑它。

17、神经科学家发现人类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脑细胞,它能使人们模仿别人:当人们的情绪处在一个高亢的状态时,一个舒缓的声音能让他们的神经系统平静下来并保持这个状态。

18、人们常常把麻木误认为是放空,但麻木不是感受的缺失,而是人在被太多感受吞噬的情况下作出的反应。

19、心理治疗师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见到的每个来访者都只是一张抓拍的照片,只记录了某个人的某一个瞬间。无论是好是坏,都只是那个瞬间的你,并不代表你的全部。 所以心理治疗师会聆听、建议、劝说、指引,有时还要哄着来访者去看见更多不一样的快照,以此改变他们对内在和对外界的体验。我们会帮来访者将这些快照分类,很快就会发现看似各不相干的画面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可能在来访者最初决定来进行治疗时还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有些照片令人不安,瞥见它们会提醒我大家都有阴暗的一面。也有些照片会很模糊,我们未必能清楚地记得事件和对话的内容,但一定会准确地记得这些内容带来的体验。心理治疗师要去读懂那些模糊的照片,还要理解一定程度的模糊可能正是来访者所需要的,治疗刚开始时,他们呈现的样子多是为了粉饰痛苦正扰乱他们内心的平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是要去打一场保卫战——通向和平的道路正是与自己和解。

        正因如此,当人们第一次来做心理治疗,我们就会想象他们之后的样子。我们不仅在遇到他们的第一天这么做,在后面的每一次治疗中也是如此。想象中的形象让我们对他们未来的状态保持期盼,也指引着我们治疗该如何展开。

        我曾听过有人将创造力形容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抓住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的本质,再将它们打碎了揉在一起,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事物。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同样如此。我们提取来访者最初提供的快照中的精髓,再加上理想中的那张快照所需要的元素,把这两者碾碎了揉在一起,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形象。

20、“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你会感觉到痛,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他继续解释说,我所有这些无法释怀的执拗,所有这些无休止的反刍和揣测,都在增加自己的痛楚,使自己更加痛苦。所以他认为,既然我如此抓着痛苦不放,那我一定是从中得到了什么。痛苦对我来说一定是有其意义所在的。

21、“不知道是一个好的开始。”他说,听上去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启示。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想要厘清思路,追寻答案,但是,不知道好像也没关系。

22、“你的感受不需要服从你对它们的预判。感受是无论如何都会存在的,所以你还不如张开双臂欢迎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里可能藏着重要的线索。不要评判你的感受。留意它们。把它们当作你的地图。不要害怕真相。

23、心理治疗师经常都会谈论过去是如何影响现在的,我们的过往如何影响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而我们也会在生命的某个节点意识到,必须放弃虚构关于美好过往的幻想。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历史无法重来这个概念,比如想要父母、兄弟或伴侣去重新理顺许多年前的事,那我们就会被困在过去。 改变和过去的关系是心理治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却很少谈及与未来的关系同样也会影响当下的情况。

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和对过去的理解一样,都会成为阻碍我们作出改变的绊脚石。 当此时此刻的一切支离破碎时,与之相连的未来也会随之瓦解。如果我们把当下的时间花在修改过去和控制未来上,还是会怀着无尽的遗憾被困在原地。

24、那篇著名的散文《欢迎来到荷兰》作者是艾米丽,一位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母亲。散文描述了当生活的期许被现实颠覆时,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5、几乎每个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会担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是“不正常”或者“很糟糕”,然而正是我们对自己的这份诚实,帮助我们理解了生活中所有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如果压抑这些想法,才真的可能会表现得“糟糕”。正视它们,你就能成长。

26、从这个角度来看,朱莉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在“荷兰”,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会完全按计划展开。即使你足够幸运能去到意大利,你也可能会遇到航班取消,或是恶劣天气。

27、就我在工作中的观察,有很大一部分人只维持了短暂的觉醒,探索一下自己的灵魂,又在清单上多加了几条愿望——然后就不想着要去付诸实施了。

28、和死亡的对视迫使他们活得更投入——不是为未来列出长长的目标清单,而是活在当下。

他们并不在意最后是到了意大利还是荷兰,或是别的什么地方。重要的是他们决定登上飞机,看看会降落在哪里。

29、我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理解了对心理治疗至关重要的两件事:

第一,询问关于别人父母的事,目的不是为了和他们一起埋怨、评判或指责他们的父母。事实上,关键完全不在他们的父母身上。这类询问只是为了理解幼年经历是如何影响他们长大成人的,这样他们才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同时也脱下与年龄不再相符的心理外衣。

第二,无论最后结果是“优-”还是“差+”,大多数的父母在抚养子女上都已经尽了全力,只有极少数家长打心底里不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会对自己父母做得不够的地方(或是父母的态度和脾气)心存芥蒂。对此,人们需要搞清楚如何处理这种介怀。

30、我知道那些苛刻的、挑剔的、愤怒的人容易感到极度孤独。我知道这样的人既想被注意到,又害怕受到注意。如果他投注哪怕一点点时间在自己的情绪上,他就会崩溃,所以他将自己的情绪以愤怒、嘲笑或批评的形式转嫁到别人身上。

31、心理治疗不能照本宣科。我们需要设定一个专业的度,如果太开放,就像置身大海里,如果太拘谨,那就像在鱼缸里。这么比喻的话,水族馆这个度听上去就刚合适。

32、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提出,心理治疗师接触来访者的时候应当“没有记忆也没有期望”。在他看来,治疗师的记忆更像是个人主观的演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扭曲,而治疗师期望的也可能余来访者想要的背道而驰。在记忆和期望的共同作用下,会造成治疗师对治疗抱有偏见(即先入为主的看法)。比昂希望临床心理医生进入每一个治疗时都专注于倾听来访者当下的情况(而不是被记忆所影响),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被期望所影响)。

33、我在治疗自我鞭挞型患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想法:“你现在不是讨论你自己的最佳人选。”我会向他们指出,自责和对自己负责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杰克.康菲尔德说过的一段话来推导出这种区别的本质。他说:“心智成熟的第二种特质就是善良。这种善良是建立在自我接受这个基本概念上的。”在心理治疗中,我们注重的是自我关怀(即“我是不是一个人类的个体”),而不是自我肯定(即判断“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34、温德尔的任务是要帮我编辑我的故事。所有心理治疗师都是这么做的:哪些素材是与剧情无关的?配角人物重要吗?还是只是一种干扰?故事是否在向前推进,还是主角一直在原地打转?剧情是否揭示了故事的主题?

35、心理治疗师运用的技术有点类似那种病人全程保持清醒的脑科手术。治疗师研究的是心灵而不是大脑,而我们也可以通过来访者细微的手势或表情来判断自己是否触碰到了某些神经。但与神经外科医生不同的是,我们就是奔着敏感区域去的,小心翼翼地施以压力,哪怕这样会让来访者感到不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故事更深层的意义,而藏在核心深处的往往都是某种形式的悲伤。当然在到达核心之前,总要经过许多情节的起伏。

36、人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理解别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们总是踏进同一个坑里。为什么我不断重复地做着那件一定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呢?

37、虽然我和温德尔医生全程也没说几句话,但这仍然是一场对话。他目睹了我的悲伤,他并没有打断我、帮我分析问题,来尝试让我好受一些。他允许我用当下最需要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