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对习惯有一个这样的说法,即“束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的确,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一束白丝,父母给他染成什么颜色孩子就会是什么颜色,所以说对待染丝不可不谨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一定要谨慎地教育孩子。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其实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曾说:“习惯主宰着你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半自动化的一种潜意识行为,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当中的“道德资本”,会让人一生都受益无穷。
在诺贝尔奖得主的一次聚会上,有一位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你觉得你在哪儿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回答说:“幼儿园。”“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自己的东西要分给其他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拿;做错了事就要学会道歉……”
其实,这位大科学家所谓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良好的习惯。
习惯会跟随孩子一生,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如果能养成好习惯,就能提高自己做事的各方面的效率,下边是几个具体表现:
(1)习惯一旦养成,就能自然地完成所有事情,既节省了精力又提高了效率。
(2)习惯一旦养成,人的动作会变得更加协调、准确,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从事某些复杂的工作。
(3)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长久地保存下来,以后也就更好坚持。
习惯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更出色,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下边几个方面父母可以参考:
1.明确要求,严格执行
父母应该要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了解清楚以后,孩子就应严格实施。父母不能只提要求,却不在行动上加以督促。如果对孩子要求不严格,遇到困难时就放任孩子打退堂鼓,不仅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而还会加重孩子的惰性,让孩子更加散漫随性。当孩子培养好习惯时,常常会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果有一次孩子误入歧途,就可能对孩子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一旦提出对孩子的要求,父母就应严格施行,不要做任何退步,也不要轻易改变。这样孩子的良好习惯才能养成。
2.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时要及时鼓励,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曾这样说:“如果得到美好的赞扬我能多活上两个月。”谁都希望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赞美,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是这样。所以恰当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些赞扬。
父母要鼓励孩子有很多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即使只是一句站赞赏的话,都可能不是一个不小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