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听逍遥兄演讲,细数耳穴项目自2017年成立至今,短短2-3年,我们走过了26个省市,在武汉时代珍传举办的耳穴国标定位培训班就有13届,全国大大小小的国标培训近百场,通过我们培训的医护人员近3000人/次,同时举办两代耳穴人传承见面会,甚至今年与中国针灸学会合作举办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会前耳穴诊治疗法培训班,《耳穴诊疗入门》也印刷到了第二版。一路走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偶尔想起从医院离开刚进公司不久的日子,那时候的我像是笼中鸟,忽然被放了出来,对耳穴充满了好奇与希望。每天能够多学一点儿知识都会感到满足与快乐,如若能够医一两个患者,收到患者的反馈和感谢,那便欣喜若狂。
后来慢慢开始试着临床推广和授课,刚开始也会紧张,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被嫌弃年龄小,被拉去给疑难杂症患者贴耳穴,被专业问题问倒等等,没有办法,只好拼命恶补专业知识,学习耳穴不再只局限于学科技能,开始注重渊源、发展、现状、原理、优势等学科知识,从几个人的科室会,到几十人的国标班,再到上百人的会场。从只能通过实操技术征服观众,到单纯渊源发展给别人扯半个多小时台下聚精会神听的津津有味。这个过程比预期和想象中的要艰辛很多。
过程中也不是没想过放弃,尤其是在3-4周全国各地连轴转,回家也就拿套换洗衣服就得走,男朋友一个月不一定能见面,最主要的是身体开始发起抗议。一个月的工资基本耗在医院里的时候,对于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偶尔也会感到很绝望,不知道明天是否明亮的,不知道未来是不是宽敞的。
那至今仍旧坚持在临床推广第一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是感念师恩。80多岁的李秀君老师、吴先佛老师,毫无保留得把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我们,无非不过是希望耳穴得到更多人的认识,让更多人受益。每次和她们见面,通话,都在不断的找到自己过去这些年收集的书籍、资料交付给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好好应用,将耳穴传承下去。当然还有刘继洪老师、朱峰老师。每次和刘老师见面,老师的知识视野和操作手法都可以给我新的启发和思路。而朱老师每次发现耳穴的特定位置对于特定疾病有治疗效果时,便会发消息特意告诉我。甚至给我发治疗前后对比图。如此手把手教学,分文不取,怕是很难碰到如此幸事。
第二,便是医护人员工作者的反馈。每当她们应用我的方法治疗出效果,欣喜若狂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给我报喜,哪怕千里之隔,哪怕只是微信上短短几句话,仍旧可以让我感觉到她们的喜悦,同时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每每收到他们的治疗反馈,比我自己给患者治疗好了,还要开心百倍。临床需要我,需要更多的耳穴知识。
我不知道靠着这两个精神支柱还能支持我在耳穴这条充满了温馨与苦涩的道路上还可以走多久。但是我知道只要我还在耳穴传承这条路上,便一刻也不能松懈。虽然耳穴传承单靠如此绵薄之力不足矣,但汇集了更多我这样的小露水,耳穴方可涓滴成河,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