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淡,其实不是年味真的淡了,是因为很多人不注重风俗和仪式感。作为一个90后我小时候对年的记忆真的很注重风俗并且充满了仪式感(大概现在的孩子都没有了)。
首先立冬之后就会杀过年猪(据说立冬之后的肉要放得久一点,因为农村的要把肉熏干吃一年)那时候杀猪饭的味道真的好吃极了。大雪天大家呵着白气,家里面的大人凌晨5点应该就要起来烧水,村里面的很多人都会到杀猪的那家吃饭,猪叫声,孩子的哭叫声,妇女们做饭开玩笑的声音,大人们唠唠叨叨说话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借助雪传播到另一个村去,打破了寒冬的孤寂,那样的声音现在断然难寻了。接着就是熏肉,每次闻到熏的肉感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临近过年的一个星期父母会为家里面的孩子每人买新衣服,然后孩子们会把衣服放着舍不得穿一定要等到大年初一才穿;还会买糖(那时候吃糖也是过年最高兴的事情了)、瓜子、水果(大人们会把这些年货都藏起来,生怕孩子偷吃了过年没有吃的了);接着就是腊月二十四送灶(把买好的糖果祭灶神)、腊月二十五就开始打扫卫生(总是全家总动员把屋前屋后打扫的干干净净的,玻璃都擦得如水一般。);接着打糍粑(刚打好的糍粑拿一坨放在手里,烫着甩都甩不下来),但那真的是记忆中最好吃的糍粑。
过年那天就更是忙了,要贴对联(我们家几年的对联都是哥哥写的,歪歪扭扭的字现在都还记得)、杀鸡、杀鸭、还要炖排骨,家里面闹哄哄的,好似热闹,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要煮很多饭(说是初一到初三不能煮生);做完之后还要供饭(祭过世的老人,一般家里面都是男孩子做,所以反锁的细节我记不得,只记得要四碗饭,四碗酒,八双筷子);祭完之后还要盛饭喂狗(还要注意看狗先吃什么,据说狗先吃什么来年什么东西就会贵一点,至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最后一大家人会把各家做的菜拼在一起吃就算年夜饭了(还有个说法就是要吃三碗饭才能盛汤,这样来年就不会被雨淋了),一边吃长辈就会一边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我记得那时候的压岁钱好少,就是10块钱,还是没有红包包着,但是拿在手里面真的好开心感觉嘴都笑得合不拢了);吃完饭之后我们会到过世的老人的坟前给他们拜年,几家大的小的一边走一边笑,一边走一边叫(那时候大人会说有鬼,然后吓得我们一边跑一边哭,但是还是要跟在他们的后面)每当想起这些就觉得好快乐,就觉得暖在整个心底。弄完回来就是放烟花了,小小的一根烟花拿在手里放出去总感觉灿烂了一片天,好美。
初一也有讲究,大人会早早的起来把饭抬到远远的地方才揭开(这样来年夏天的时候家里面就不会有蚊子),还有不能去别人家借东西、也不能扫地、不能把水倒在外面(据说这个是金银水所以不能倒)、不能煮生、不能买东西(买东西就是出财了,来年就存不到钱)、不能梳头发。接着我们会穿上自己的新衣服在村里面到处跑,到那家都会有糖果吃;还可以去其他村看表演;也不用写作业;真好。小时候每一个习俗我们都会按照大人们说的来完成(倘若哪里不按照老人的意思来做他们会很生气,会觉得得罪了什么),所以那时候年味在我们心里面特别浓。
现在很少有人注重风俗,仪式感也少了,年味在手机里浓了起来,然而在生活中却渐渐的都淡下来了。尽管我改变不了很多人的想法但是我还是会努力保留一些我知道的,我想这样人才不至于没有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