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叶问3》在内地上映,电影仅上映3天,票房破4亿大关。但从上映首日开始,就有网友与媒体质疑《叶问3》票房造假,随后,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注意,全国电影专项治理办公室(简称“电影专资办”)对叶问发行方与票务机构进行调查,并在一周后给予《叶问3》发行方停发一个月的行政处罚。
在“叶问票房事件”之前,已经有不少影片出现票房问题。据央视报道,早在2009年,电影《阿童木》首周票房只有1700万元,然而发行公司为了能在媒体上曝光高票房数据用以吸引更多观众,将票房拉高至4000万。而2015年暑期大热的电影《捉妖记》也曾票房灌水,甚至假造“公益场”,即发行公司自己包场用以抬高票房总额。据悉,某些影院从午夜开始放映《捉妖记》,在售票网上显示“座位已满”,并每隔15到20分钟在同一影厅重新开场,部分场次依旧显示“座位全满”,而事实上当时影院空无一人,所谓“公益”实为“幽灵场”。
这种偷票房事件震惊了电影局,专资办曾作出回应: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如果一个国家产业没有一个正确数据做指导的话后果很严重。
近日,《叶问3》幕后公司快鹿集团成立债权追讨委员会,发出债权追讨名单。事实上,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快鹿集团就已推出“互联网+金融+电影”的宏图,而《叶问3》这是为实现这一宏图所开发的电影项目。票房问题浮现之后,经电影专项治理办公室查实,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这种自发电影自己购买的“商业模式”,据相关经济界人士分析,《叶问3》自炒高票房其实是为了集团公司在金融领域能够吸引更多散户的投资。而时至今日,在快鹿集团官网大数据版块中,《叶问3》票房利好的消息依旧显著。《叶问3》“高票房”消息一出,快鹿集团控股的两大公司的股票均大幅上涨。
然而,国家影视监管得到强化之后,《叶问3》票房事件遭遇查处,娱乐新闻的高关注度也放大了该事件的负面效应。快鹿集团或因信用度下降等原因导致其控股的多家上市公司股票下跌,其主要业务板块中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也受到严重影响,大量的客户提出要提取现金,此次讨债公告似是快鹿集团已陷入流动性危机。
影视投资是当代中国经济的朝阳产业,一部电影能否获得高票房应注重内容与品质,仅仅靠花样的宣发只会使电影成为一场资本游戏,在监管之下,不良的运作手段一定会被遏制。《叶问3》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观性,如果没有票房风波未必不会得到高票房。因此,制作发行公司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合理宣传、遵守行业规则才能使电影产业获得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