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也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如同顽疾,困扰着基层干部,阻碍了政策落实,影响了民生福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基层减负工作按下“快进键”。

党中央确定“基层减负年”,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印发相关通知,通报曝光典型案例等,不断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引向深入。这些举措,如春风化雨,让基层干部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与厚爱,也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形式主义之所以成为基层之痛,根源在于部分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他们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让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困境,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难以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因此,整治形式主义,关键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强化干部思想教育,树立正确政绩观,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

同时,要加强源头治理,厘清权责边界。基层负担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责不匹配,上级部门动辄搞属地管理、责任下沉,让基层“小马拉大车”。相关部门应遵循基层工作规律,合理下达任务,提供必要指导,交任务也教方法,避免层层加码与泛化问责。通过科学确权、精准赋能,构建权责匹配、协同合作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基层减负,最终目的是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让他们轻装上阵、奋发作为。这就需要把松绑解压与关怀赋能结合起来。一方面,优化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考核检查,让基层干部摆脱“表格战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打气,让他们能放心干事、大胆创新。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紧盯老问题,严防新动向,不断巩固和拓展减负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治理在实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基层干部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让党的好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总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心系基层、关爱基层干部的生动体现,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让我们齐心协力,坚决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为基层减负,为发展赋能,让基层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