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雄读<论语>之:儒学的继承与发展(2)》

    这内在的精神,就是古代文化继承者的大眼光,不能谨守于一些小细节不放,否则就只能是“匹夫匹妇”、“小人”:

    孔子说到管仲时,赞赏了管仲的远见,批评召忽见识短浅:“难道就像普通人那样守住小信用吗?在小沟中自杀也没人了解。”

    说到士人,批评了只看到眼前的人:“说了就一定做到,做了就一定要得到结果,这样的人就像石头一样,不问是非,固执己见,就是个小人啊!”

    对此,孟子总结得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义”,即是“宜”,做人做事要合适、合时、合理,眼光要放得长远,才能知道现在自己坚持的是否“合适、合时、合理”。宋明理学有个“口号”很振奋人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家们所作的,也正体现了这句口号,他们的继承并不复古,从曾经流行的魏晋玄学和当时正在流行的佛家中,汲取有益于儒家发展的元素,说心、说理、说良知,去人欲、去避世、去玄幻,形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互补的学派,被称为“新儒家”,从而使儒家在宋代又开始重新焕发风采。这才是继承,更是发展,可以说,已经在理论上与道家和佛家相抗衡。

    而当代儒家面临的社会变革,比之于宋明理学更为巨大而严峻,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儒释道三家都还有共通之处,而儒家和西方文化却是一个向内、一个向外,几乎背道而驰。说到融合,实在是艰难。

    尽管如此,“当代新儒家”仍在不断努力,尽可能地在儒学和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基督教之间寻找共通点,或者说,使儒家思想具有西方的元素。但,事实证明,这个努力还是没有成功,西方的还是西方的,儒学的还是儒学的,仍然泾渭分明。

    这样的“融合”有些“赶时髦”的味道,也有些“执”于“融合”这一观念。实际上,对于“融合”的态度,应该如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

    孔子在论节行超逸、遁世隐居的“逸民”时,曾说伯夷叔齐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说柳下惠、少连是:“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

    又说虞仲、夷逸是:“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

    最后说到自己:“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则是不执著于一个观念,应该随着事情、时机、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回到我们这个时代,儒学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附着于西方哲学,或西方哲学附着于儒学就能达到的,而必须是两者自然而然地融合,是有“融合”需求之时,这个时机,就目前看尚未到来。

    而先知先觉者,自然也可以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审视儒学,从自身的合理思想去看待儒家观点,从社会的变化去了解儒学的生命力所在。

    归根结底,先从心里做个儒生,然后再说继承,更说发展。至于外在礼仪和形象,不必执着。

(向雄读《论语》之七十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刚才给姥姥打电话,因为儿子想要姥姥提供的一份工作,能赚到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我先和姥姥沟通一下。 ...
    ganweif阅读 1,326评论 0 0
  • 清风吹破月云遮,夕阳看罢更长夜,独倚阑珊一人何? 也曾相伴逐花事,脉脉长情默默别,不堪人远唱离歌。
    齊安夢華阅读 3,093评论 0 0
  • 心似烈火燃烧 忽而跌入深渊 舒服,束缚 飘飘摇摇 飘在空中 踩不到地面 眼前阳光一片 赤橙黄绿青蓝紫 忽而一片黑暗...
    非常道_faae阅读 1,423评论 0 3
  • 有时,孩子没做作业,老公没照顾家,我都一笑而过。某一天,我非常愤怒,感觉天要塌了,人要奔溃了,今天不发脾气,不...
    大熊贝贝阅读 2,9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