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看书名很鸡汤的书籍,这本鸡汤书籍不同之处是:会给你一把勺子。
定位于解决职场人的工作和学习问题,这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2. 如何形成结构化思维
3. 如何做职业规划
4. 如何做社交
5. 如何管理情绪
第一部分,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有体系的知识,这里有三个指标:1. 有知识架构;2. 有知识内容; 3. 内容之间有联系。在离开学校被动但是体系的教育环境后,进入职场的新人按需学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几年下来倒也学到不少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在需要的时候临时学习的,虽有内容,但是没有结构,内容之间也没有联系,不能称之为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这里给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1)明确学习背景,清楚知道学到的内容要解决哪个方面的问题,跟个人的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2)通过各种渠道建立架构:
在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之后,先去了解这块内容在背后整个大的知识结构下的位置。为什么这一步重要?ta解决的是一个锚点的位置,尤其是对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锚点能够成为你继续向这片领域探索的原点,也可以成为与其他领域建立联系的焦点。因此,通过各种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去建立架构,再去进行学习。(现在互联网让信息获取变得空前简单和自由,知网、知乎、果壳等网站,牛人的博客都可以成为高质量的信息渠道);
3)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知识结构也同样,不断修正以成为最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4)不断往知识结构中填充知识:三步走:1. 用一个工具(截图、笔记本……)收集看到的碎片知识; 2. 每天对这些碎片知识进行整理; 3. 定期进行回顾,不断筛选对知识结构有用的内容;
5)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建立联系。建立联系的方法:
- 知识向问题靠:这个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发散思维)
- 问题向知识靠:这个问题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哪块知识,得以解决 (目标思维)
第二部分,如何形成结构化思维
面对难题寻找结构的两个方法:
1) 自上而下:思考一个框架(已有的、成熟的架构/方法论),把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
2) 自下而上:四种方式把信息结构化
- 头脑风暴:写出你想到的idea
- 连线分组:连线,并总结每组思想的共性,便于下一步提炼结构
- 提炼结构:观察这些分组是否存在某些规律
- 完善观点:补充信息,完善思维,回归主题
3)储备一些思维结构类型,如:一维;二维矩阵;理论:波特五力模型等;
- 如何摆脱思维定势:垂直思考获得精准、水平思考获得创意
- 收集问题的相关信息
- 拓展问题 (Who\What\Why\Where\When\How)
- SCAMPER:(Substitute\Combine\Adapt\Modify\Put to another use\Eliminate\Reverse)
- 重新表述问题
- 反向问题
- 用比喻转化成熟悉问题
- 随机输入:例子翻字典找字进行关联
第三部分,如何做职业规划
认识你自己
1)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
- 多尝试
- 多总结 (总结的质量,可以减少无效的尝试)
- 做测评
2)如何找到自己的擅长领域
- 自我总结 (在哪里领域自己得心应手、不感到累,而且很有成就感 - 自我效能)
- 他人反馈(听听在他人看自己,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
3)如何做职业规划
-1 职位规划 ≠ 职业规划
价值规划:评估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
扬长避短:优势(技能+能力) + 意愿
关注外部变化 (及时关注当前趋势的变化,而不是一厢情愿的选择)
-2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
-3 如何依靠平台的力量做自我提升
- 你的高度 = 自身价值 + 平台高度
- 自建平台:靠策略、靠宣传、靠产品
- 他人平台:靠企业、靠老板、靠伙伴、靠家庭
第四部分,如何做社交
1)如何利用弱关系
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往往并非来自于好朋友
如何做:
- 离开舒适区
- 选对圈子(与现有圈子重合度小、对你有价值、你有发挥的价值)
-差异化定位(一个圈子里的人分4类,找准自己的定位: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 摆对态度(真诚、平等、给予)
- 用好技巧(形象技巧、启发别人的内容、适当表现)
- 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学会讲故事:解决问题靠逻辑,影响他人靠故事
- 思路:基本要素(冲突、行动、结局) + 附加因素(情感、展示)
- 冲突包括:渴望、障碍
- 商业故事:始于常识、终于洞见
第五部分,如何管理情绪
情绪的五个层级:身体、情绪、思维、价值观、愿景
核心:有能够觉知当下情绪状态的能力
推荐阅读:《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