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甜蜜的纠结“麻麻觉得你冷”,孩子们还有一种烦恼叫做“妈妈觉得你该读的书”,中外名著、名人传记、唐诗宋词……如果我们把这些书买了往孩子手里一塞,然后告诉孩子,这些书都很好,你必须要读完。我相信10岁以内的孩子95%都不会老老实实把书认真看完。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名著排版都很古色古香,插图很少,都是整版整版的文字,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很多名著的内容隐喻较多,孩子的阅历和理解力都很难达到。如果硬逼着孩子去读,可能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我一般的做法是,引导、共读、分享、督促。
一般在买之前我会评估下书的内容是否在孩子的可阅读可理解的范围内,买完了还要再翻一下,里面的情节描写等有没有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如果有暂时就不能给孩子,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才能推荐给她。比如,以动漫为主题的绘画课期间有一个主题是《钟楼怪人》,老师播放了迪斯尼版的《巴黎圣母院》并讲解了故事的背景,我就想着借这个机会把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推荐给她读,我大学的时候读过,不过印象不深了,书到后我自己先又读了一遍,发现里面一些激烈的场面和浓烈的感情还不太适合十岁左右的孩子读,这本书就暂时只能束之高阁了。主题动漫课期间,我还买了另外一本书《捕风者》,记录宫崎骏动画创作的背景思路和花絮,需要内容也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孩子就很喜欢。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不是我们买回来的书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地读,因为孩子的喜好不会跟我们完全一致。有些我们买回来孩子一时不喜欢没关系,可能是目光还没有被吸引过去,也可能书的语言风格不太对孩子的口味,也可能书的内容跟孩子当前的认知没有共同点,遇到这种情况不用着急,只要书放在书柜里,孩子每天能看到,一定会有一天孩子会自己再把这本书拿起来的。我家姑娘特别喜欢小兔,我在她幼儿园时候给她买了一套《小兔彼得和它的朋友们》,也是评价非常高的一套书,可能是文字描述偏向叙事,虽然故事内容很精彩,可就是提不起她的兴趣,后来到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她看得津津有味。还有《小牛顿系列》,一套60本一大箱,刚买回来的时候挑三拣四的看,后来发现她今天一本明天一本的,居然都看完了。
还有些书是妈妈觉得她应该读而且马上读的书,我会想法设法引诱她和带着她读,近两年的时间我自己的阅读在历史和社会方面比较多,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了解和体会的,经老师推荐,我为她选择了余秋雨的《寻觅中华》作为这方面阅读的起步,我自己读完一遍以后感觉整体书的脉络很清晰,每一个篇章的内容也没有很生涩的地方。我在把书拿给她之前,我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铺垫,找到书中她了解和熟悉的人和事,比如古代神话,比如李白屈原等诗词歌赋的作者,有时候给来一段书中优美的文字,吊足她的胃口。开始读的时候不贪快,每读一两篇我都会跟她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也引导她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慢慢把她带到书的情景里去。
那些妈妈觉得孩子应该读的书,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真的很符合孩子当前的需要,第二如果真的是必须读,那就想办法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