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阶段,读书有点放养,不够紧凑,一放假,开启新的阅读模式。
(7)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地模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社会心理学家将其扩大到其他领域,指代个体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行为,从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羊群效应”又被称为“从众效应”,它的核心是在群体力量面前放弃个人理性判断,而追随大众的倾向,并否定自己的意见,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相遇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
在文学作品里,作家们创造过很多形象来表达对人性的思考。
《皇帝的新装》起初是皇帝,然后是大臣,最后到百姓,所有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内心全被“愚蠢的人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谬论控制,理智与情感的战争失去了胜利,“不做说真话的人”成了最后的选择。
《藤野先生》里那群把头发弄成富士山模样的中国人,在电影厅里齐声叫好的日本人,还有沉默的中国人,大家都成了羊群,只能被“宰割”。
《河中石兽》里“众服为确论”的“众”,对于别人的言论,多的是点头称是,少的是思辨论证,可笑最后成为可怕。
课堂上,老师问:请问大家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会议上,领导问:请问大家还有异议吗?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似乎是发言成本太高,实质是思考深度不够。
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大多是从预习检查、字词巩固、整体感知、经典品析、主题把握等几个维度上课,周围人都这么上,自己还沾沾自喜能够掌控课堂。后来发现,自己也是陷入了从众思维,看了王君老师、余映潮、肖培东等名师的课,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个性化的课堂。
最近看文兰森老师的《语文教育文集》,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并且说“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收成伟大一百倍!
作为老师,确实要警惕“羊群效应”。
(8)巴纳姆效应
弗拉用一段文字给很多人评论都适用,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而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
这个在占星学里特别多,这种模棱两可的评价很容易让人上当,上当的不是给出评价的人,而是我们自己的“主管验证”作用。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某件事的欲望。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这件事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种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细思极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如果主管上给孩子定了性判了“罪”,然后回不自觉地搜集支持这个观点的各种证据,这个孩子就真的成了“差生”。
在选修课上,我曾带着孩子们回顾过一部电影叫《星星的孩子》,那个机会被所有老师都否定了都男孩,不能阅读与计算,在学习的各种比拼中只能是个输者,更为可怕的是孩子自己也逐渐认定自己是个“差生”。唯有那位美术老师,看见了孩子的与众不同,并放大再放大,给予支持,最终证明男孩就是个天才。
在想想自己的备课过程,如果选定一个文本后,过早被别人的论断模糊了想法,很容易被迁入别人的窠臼了,所谓“素读”“裸读”就是不要让自己产生“主管验证”。
此次要自我批评的是,自己在遇到困难时还曾去看过星座和性格以及属相与命运走势的文章,现在想来,傻到家。
多读书,才不会走偏门,多思考,才能见天地、众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