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我们考了那么多试,加了那么多班,努力了那么久,最后也只是成为一个普通人。
想来也没什么不好,想来也挺不好。
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有人说最怕到后来才觉得自己不该庸庸碌碌过一生。
毕竟那些平平淡淡的人生有时候不是风轻云淡,很可能是一地鸡毛的琐碎烦躁,偏偏你还再也离不开它,大概一个人年纪越大,越容易被困住。
肖申克的救赎里关于监狱的那段话真是太精彩了,说监狱的围墙很神奇,最开始的时候你憎恨厌恶它,后来你慢慢习惯它,最后你开始依赖并且离不开它。围墙是这样,体制是这样,很多人面临的生活也是这样。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好的让人感到温暖,坏的就是莫大的烦恼。所以为什么有些中年男人,停车熄火之后总会喜欢在车上待上几分钟,然后再回家。大概是因为在车上的那几分钟,他可以短暂的只是他自己,而回到家之后,就是各种各样需要扮演的角色了,哪里能像小时候那样轻松,所以真的很少会有非常放松的时候吧。但是,这样的关系如此重要,也如此温暖人心,想到黑夜里属于自己的那盏灯光,就是人生很大的慰藉了,所以好坏参半。
刚刚看完《围城》这本大名鼎鼎的书。在看这本书之前已经听过太多次,看过太多次的推荐,听过最多的无非就是“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这本书的后半段,很生动的描写了结婚后的困扰、痛苦,包括价值观的不同,特别是双方亲戚的挑拨、恶心,然后沟通的不畅和误解,种种原因导致婚后的生活很艰难。
也许有些人会因此觉得结婚不好吧,或者觉得结婚就是鸡飞狗跳的日子。
反正我是丝毫不这样认为的,两个很好的人在一起会过上更好的生活,本来就有问题的人,结不结婚都一样是悲剧。
————————————————————手动分割线
2020年2月28日,早上9点,坐在办公桌前,把窗户全部打开,春天的气息多么浓烈,风多么温柔,我好像能在风的气息里闻到泥土的味道,闻到新长出来的绿色叶子的味道,闻到仿佛很多年前记忆里的味道,感觉很好。
现在的生活很趋于平淡,甚至有时候有点儿过分的淡了,或许是少了一些好奇心,少了一些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吧,少了一些读大学时候对云南、西藏的那种期待。如果再有时间,我还是会想要去泸沽湖、去大理洱海,就待在一个地方也挺好,安安静静的坐着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情绪,假装又过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在这种时候,想起14年春天一个人去云南的时候,想起当时晚上一个人从小酒馆出来,走在泸沽湖边上吹着风的时候,那天的风很舒服,星星也很多,走在湖边上听着水拍打岸边的声音,那时候情绪很强烈。还在社交软件上更新一条动态,我是真的爱死这样的感觉了,我也真是恨死这样的感觉了。
是的,现在回想起来,最喜欢的那段旅程是14年去云南的时候,也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就是喜欢吧,或许是因为里面有很多个让人记忆非常深刻的点,或许也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更加简单纯粹一些,如果是现在的自己重新回到那样的环境,也许不容易再有这样的感受了吧。
也可能是因为当时碰到了很好的同行旅伴,好几个呢,大家一起走的那段时光真是令人怀念啊。特别是在香格里拉,我在某一小段时间,对或许就是那短暂的一小段时间,是这很多年以来,我好像最接近,或者说就是自己的那个时刻,那是一种独自旅行时才最容易有的感觉,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面前,没有任何人认识你,谁也不知道你的过去,你不用扮演任何角色,你可以是最真实的你自己。看到自己最真实一面的感觉很好,那个时候内心清晰的看到,这个就是最真实的自己,你知道,那个就是最真实的你、最本质的你。
也是因为碰到很好的旅伴吧,或许是比去青海和西藏的时候运气要好。记得当时说以后要多联系,以后还可以一起去旅行。只是我没有那么理想化,我知道这种事情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吧,我不报什么希望的。毕竟很多人其实我们都已经见过最后一面了,只是当时还不知道,但我其实当时就知道了。就像很多读书时候的同学,对于不参加同学会的我来说,也许一半以上都见过最后一面了吧。
其实,留下当初青涩时的记忆更好一些,被岁月侵蚀之后的样子未必那么好看,还不如留下更多好的记忆。
是的,我就是想到什么写点儿什么,和《围城》这本书没什么关系。毕竟这本书也没带给我太多的感触,故事一般吧,文笔还不错,里面的很多细节描写和刻画也挺好,特别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琐碎和烦恼描写得挺“真实”,大概会让我觉得有时候需要跳出生活去看生活,仅此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