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就跟大家聊聊关于“人”和“效率”的问题,其实在我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最核心的并非是所谓的流程、制度等,而是“人”,所以首先我想聊聊“人”和“效率”,因为经常要去到一线以及企业的内部,去进行交流和观察,在整个交流观察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企业的效率非常的高效,而有的则异常的低下。如何提升组织的效率也是现在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解决方案就是:让人开心。
就是这四个字,便可以极大的提升企业的内部效率,下面想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名字叫做霍桑实验。
在上个世纪,美国的一个著名教授梅奥,他对一个工作小组展开实验,小组里有9名绕线工、3名电焊工,电焊工是给绕线工打下手的,这12个人是一线的生产人员,另外还有1名监工和2名质量检查员。
其实按照层级来说监工应该是权力最大的,其次是检查员,但是梅奥教授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真正在现场有影响力的确实绕线工,上级的权利在下级根本发挥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因为绕线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比如什么时候开窗户,什么时候关窗户,全都是绕线工说的算,绕线工也喜欢通过这样的小事情来彰显他们的地位和优越感。
而那些电焊工却成为了绕线工的下手,比如说在吃饭时间帮绕线工拿食物,听绕线工的指挥。但是电焊工心中也有不满,于是他们就对搬运工发泄情绪,因为搬运工不是工作小组的固定成员,所以经常受到嘲弄。
并且非常关键的是,在这个组织当中,围绕着绕线工这个角色会有一些小集团,这个小集团会共同抵抗监工的管理,这样的小集团我们一般称之为“非正式组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非正式组织”才是决定企业生产效率最核心的东西,而不是每个人的能力和组织事先定下的目标。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加入到哪些“非正式组织”当中呢,或者我们自己有没有成立过“非正式组织”呢。试验并非这么简单,在这里我不过多详述,根据实验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如果员工的不满情绪能够及时得到排解,他们的生产效率是会提升的;反之,则会下降。我们可以在深层次的思考一下,“非正式组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从企业管理的发展来看,企业管理最初是对“物”的管理,把“人”当做机器,当年泰勒是如何解决效率的呢,泰勒拿起秒表开始计时,从此生产变得可计量了,一个器件生产需要多少秒,你工作了多长时间,一除就知道你多长时间在工作,多长时间在做其他,后来演变成了KPI,但是这种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人”,因为人不是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原先的管理基于明确的分工协作,然而时代发生了改变,现在的时代更注重“创新”的思维,而原有的管理方式只会将人牢牢锁死在原有的思维局限之中,这也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隐藏危机。
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以人为本”地去进行管理,KPI绩效管理,是一种利用“恐惧感”的强迫式管理,带来的更多是消极的、负面的,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而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是人的价值观、工作态度、情绪、工作方法以及所展现的行为,当企业的愿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真正的被员工所认同之后,其实根本无需强硬式的管理,整个企业的效率也会大大提升,而强硬式的管理只会带来更多的“非正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