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我想,这不是一本写作指导书,这该是一部《被弃稿作者常犯通病大典》。
01.故事开始了
从窗子向外看,远处的户外健身广场上,一个小女孩(我们假设她是姐姐)抡动两只小胳膊转着盘,玩得不亦乐乎。
另外一个小女孩似乎是她的双胞胎妹妹,跌跌撞撞跑过来也要转,姐姐把大玩具让给了妹妹。
姐姐跑到旁边看护她们的妈妈身边,拉起妈妈的手,指了指大转盘。
然后,姐姐就被妈妈抱起,挂到了转盘下方,两只小手又开始抓着转盘,随着转盘的转动,一晃一晃,荡秋千一般。
妹妹看到了,又要学,然后,妹妹被妈妈又挂到了转盘另外的一边,俩姐妹开始玩起来……
透过窗子向外看的,是一位叼着烟斗的男人,男人微笑着,身体一动不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一部小说的开头。
双胞胎是否与后续情节相关?不知道。
一个生涩的写手的创作思路,仅限于可以推出故事的主角,至于俩女孩这个引子,呃呃,还没考虑那么多……
其实,对于精彩的可以吸引读者的小说,任何一笔,都不应该是无用的累赘,而是密切配合故事主题,与故事息息相关。
若是悬疑类的小说,叼着烟斗的男人,可能是一名侦探,也可能是一个作案者。
若是温情类的暖系列故事,男人,可能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是孩子妈妈的情人,或者,是孩子的老师。
若是心理学类小说呢,剧情则可以通过男人研究双胞胎姐妹的性格来展开……
总之,窗外的两姐妹就是当事人之一,绝对不应该是无关人物。
两姐妹的存在不应该是作者为了彰显男主的同情心、温情的一面而设下的次要情节。
这是我从一本书中收获到的心得。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的写作尚属于津津乐道于无关情节的浓妆艳抹之中而不自知。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本书:《如何写砸一本小说》。
02.作者其人
《如何写砸一本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霍华德·米特尔马克和桑德拉·纽曼。个人理解,这本书称之为《被弃稿作者常犯通病大典》亦不为过。
霍华德·米特尔马克,《法定年龄》以及一系列儿童科普读物的作者,曾在多家著作代理机构、书籍、杂志出版社担任不同的编辑职位,多有书评和随笔发表于各大报刊。
桑德拉·纽曼,《蛋糕》、《唯一一件人人都做过的好事》及回忆录《关于富人的传说》的作者,在多所大学及作家工作坊教授小说写作。
03.本书主要内容概略
本书主要讲的是,小说被拒稿,作者却不明所以,指出,写砸一部小说具体是有哪些原因造成的。
与写作指导类丛书不同,本书另辟蹊径,作者以讽刺、调侃的口吻,详述了写砸一部小说涵盖的方方面面。
“给出的不是规则,而是观察结果。”这个“观察结果”就是,“看了数百本尚未出版或因质量堪忧无法出版的小说”得出的。
书中结合被拒稿的原因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开头、情节、细节、背景、角色、结尾……等。
在此,咱们就针对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对本书或详或简地予以解读,以飨读者。
04.内容精读剪辑
在此,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本书精华部分进行分析剪辑。
1)开头:长话短说、单刀直入
“明确你所追求的目标”,不要洋洋洒洒千万言、不要为后续故事铺垫太多,以此来考验读者的耐心。
与后续故事无用的背景应全部删掉,直接切入主题。
“作为写作者,你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是:讲故事。”“给你的小说动个大手术”,删除无用的背景和冗长的回忆。
总之,开头,需要简明扼要,直达主题,无需过多铺垫。
2)情节与角色:
删除无用的、强化主线服务;加强节奏感,拒绝平铺直叙。
任何角色的出现,都需要为主题服务,无用的,大刀阔斧地去掉。
书中提到了小说中的“壁炉上的口香糖”案例,读者还在思考这个口香糖是为哪个环节做的铺垫?
“它看上去那么重要,读者忍不住始终留意着,想着它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期盼着作者能做些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个个小型故事框架来自圆其说”。
结果呢,读者被挑起的好奇心忍到最后,内作者却对此无感,后续章节毫不涉及、不了了之。
本书指出,小说中出现的小的细节或者人物,都需要环绕整个故事的主线进行。不对冗余的角色和情节做手术,会“铺张开来占据你的整部小说”。
同样,在小说中出现重复的背景(反复出现),也会降低读者的观感,抵消继续阅读的兴趣。
增强故事节奏感、拒绝平铺直叙。就需要为故事增加冲突,“引发悬念”。
增加悬念,给读者带来焦虑,请君入瓮,不由自主将读者代入其中,为书中人物担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则读之欲罢不能、如饥似渴。
3)如何呈现主角的高光时刻
裁掉冗余后,需要优化故事主线与主要角色。但,问题又来了。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一个能够引人注目的主角,所谓“主角光芒”,无所不能,在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
然而,对于写作者来说,主角的高光时刻太过于突兀,也是被拒稿的原因之一。
为后面的高光时刻的出现,主角的某些专业技能需要在之前做好铺垫(伏笔)。
与主角的高光时刻相匹配的另外一个写作误区:关键细节简单略、反面人物轻松除。
主角光芒万丈,临危不惧,一个绝招,就险胜于绝境。但其中的关键情节呢?主角如何获得的“超能力”?如何脱困陷阱?中间部分情节危难时刻,辅助的老二(男二、女二等)如何利用技助攻一臂之力?小说中并未提及。没有情节详述,一挥手,云散雾尽,神一般的存在。
或许是“此处省略……几千字?”好吧,既然作者省略了,那编辑也省略了,省得好事读者瞎捉摸。
与主角的光芒万丈异曲同工的是,对主角造成极端威胁的反派人物,某天一觉醒来想不开就嘎嘣死翘翘(自杀)了,然后,那边厢,……读者们还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与剧中人物一块儿想辙呢,游戏“GO OVER”了!
好吧,读者和编辑也只能对小说“OVER”了。
4)完美的角色,羡慕嫉妒恨;太过悲惨,则令人不适
故事可以超越于生活,但必然首先源于生活。
角色描述得过于完美,画中人一般,不食人间烟火,平面化,则令读者反感,
反之,角色遭遇太过于悲惨,“卖惨”级别的,后续环节,无贵人相助,丝毫看不到希望的压抑,则令人不适。
第三,反派角色,坏则坏透,就是想做坏事,没有人情味儿,邪恶无比、毫无人心,以便激起读者义愤,但实际上,脱离了现实。
生而为人,七情六欲。难以逃脱情关,爱情、骨肉亲情等。坏透了的角色,与太过完美的角色,同样是平面化的,不食烟火气的平面人物。
栩栩如生的角色在小说中必定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难忘的人物。反派人物,他有他温情的一面;正面角色,他也会有他自私的、排他的一角。
记得早几年看过《千娇百媚》(汤镇宗、陶虹、吴毅将主演),其中的大反派是香港演员吴毅将主演的“九哥”。
九哥是剧中主角的死对头,是大毒枭、反派大boss,但他同时也很爱玉媚。九哥深爱玉媚,玉媚却为了复仇。
最后,玉媚将九哥引上了被抓的的不归路。九哥最后一刻,仍然将玉媚送出车外,后,饮弹自尽。
大反派死了,评论区炸了:“很喜欢吴毅将、超级帅、超级有男人味!”“居然爱九哥?我这是什么立场?”……
很简单,因为人物有血有肉,对自己的额对头狠,但对深爱之人却万般不舍。
相反剧中汤镇宗主演的男一则弱了很多,因为他“太好了!”,对不起,你是个好人,我们喜欢你不合适。
无论主角配角反角,要严谨细致地打造。
与历史相关的,要严谨,比如年代,比如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
作者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涉及到人物的专业知识领域,专业术语的运用要得当。
还有,要熟悉人物的不同阶层,不能千篇一律。
总之,小说中塑造的角色需要正常些,既不能仅凭作者个人喜好兴趣,亦不需要拎不清的天外飞仙。成功的人物,必有魂之所在。
5)关于爱情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 “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歌坛大姐大王菲的《因为爱情》宛若莺啼百转千回,声音曼妙、乐曲缠绵,那些过去的回忆啊,那些甜蜜的爱情。
两个人的爱情,需要长久和永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书中的爱情,却不该永远老套。
为何爱上了他,因为他有一双“钴蓝色的眼睛”?因为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千人一面的爱,不是真的爱情。爱之奇妙,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潜意识,或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但总有个不同于旁人的理由。
台湾电视连续剧(原谅我这个剧迷)《情深深雨蒙蒙》中,依萍、如萍的父亲之癖好,可诠释“爱情”这个东西。
“父亲”曾深爱叫“萍萍”的妹子,姻缘不到,萍萍死了。多情“父亲”之后娶了很多妻子,每任妻子都有“萍萍”一样美好的眼睛或相似容貌。甚至,所有的女儿,名字都有个“萍”字。
因为曾经恋人的一张相似的容颜,就抢回家为妻,不可谓不钟情。对于某个人的某个人来说,爱情必定有其不与人同的特定原因。
爱之缘起,千变万化,绝非千篇一律。所以,喜欢照搬的作者们,就不要作弄爱情了吧。
6)两个人的独角戏
既然爱情,是私有的、排他的、特例的,那好,我们就局限于两人。
这就又犯错了。
书中有例,会议室的两个人旁若无人的从悄悄话模式,随着情绪的崛起而开启了激烈争吵模式,全然忽视其他与会人员存在。
难不成此处作者设定的是两人与机器人开会?
“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许茹芸《独角戏》),哦,此处是两人的“你言我语”,别怕,你俩吵就行了,当他们都是冬瓜!
7)烧脑的设计思路
“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一定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个谜题紧接一个谜题,令读者扑朔迷离中不能自拔,精彩吧?
又错了!
过于烧脑的节奏,甚至抛弃了逻辑思维的框框,任思想脱缰在悬疑之原野里跑马,即使最后作者勉强圆回来,但读者却懒得去圆了。
随着剧情的推进,结合故事情节推测作者思路,那是乐趣,后来几乎不谋而合会心一笑,才觉得此书够味儿。
但最后绕来绕去绕糊涂了,只能证明读者太蠢,好吧,蠢笨的读者不适合聪明的书,果断弃书。
千万不要为了悬疑而悬疑(折腾)。
8)结尾
结尾大多都是是揭开谜底、提炼小说主体思想的。
谜底解开,简明扼要即可,摒弃长篇累牍。比如,悬疑推理类,会出现侦探详尽解释案情、作案手段等,这完全可以随小说推进而逐步释放。
更要杜绝说教式长篇。
无论详尽的解说,抑或是教式长篇,均是狗尾续貂,只会招致读者毫不留情的忽略。
05.总结
上述内容,基本上是我个人认为的本书精华部分。从开头、情节、角色、思路、结尾等方面进行了详述。最后,本书还给出了写砸小说的最后一磅重锤。
错别字、冗长累赘的长句子、段落过密、字体过小、不合理的排版方式、不考虑出版社特性盲目投稿等等。
当然,这都比不过,与编辑直面的最糟糕的问询信。
问询信,是作者与编辑的首次直面会话,请一定记得:
勿过于啰嗦,勿过于幽默(不需要俏皮话),勿过于自谦(自揭短处),“女士,只需说出事实。”
书不在多,好书,一本足矣!
这本《如何写砸一本小说》,“手把手教你避开200种创作误区,用他人的错误为你的创作铺路”,不谈经验,只谈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书中所言“犯下任何一条罪行都能断了你的小说出版之路,同时犯下几条,则会将与你名字类似的作者的出版之路一并断绝,因为出版方想要以防万一。”
此书评写的比较详尽,但“书(评)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等什么呢?赶紧看书去吧。
(我的名字“亦浓”——假如我出小说的话,您的笔名请千万避开雷区哦,嘿嘿嘿……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