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本烧脑书,今天阅读第一章,期间多处反复品味,想知道暗示的是什么意思。作者冯友兰,河南人,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奠定人,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是高校的哲学教材,是学习哲学的入门必读书目。拿到本书多日,一直没有打开,就是害怕读不懂,但是看过一部分之后这种忐忑稍稍缓解,虽还有多处需要揣摩,但也不至于晦涩难懂,相反,冯老的一些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写到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常行为,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他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读完这一部分,让我对哲学又有了另一层次的看法,哲学不是高高在上,并不脱离我们的生活,正如作者对哲学的定义,清晰明了,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那么我想,如果人人都接触哲学,学习哲学,至少领会部分经典,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就会更安定,人类和平共处便不是乌托邦,所谓的战争也就不会接连不断,当然,国外对于新冠的甩锅行为就不会频频发生。

虽然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可以成为会思考,会反思的人,当我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反思意识,都懂得去规避不合理的行为,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我认为哲学对于普通大众的最大功用。

作者还提到学习哲学的语言障碍问题,《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中国哲学经典,学习者会纠结如何选择译本,冯老告知我们原文最好,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注释乃译本作者的一家之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想读懂、读透就要学习原文,自己揣摩,过度依赖译文就好像是吃别人嚼过的食物。

中国《四书》文字不多,但全书都是名言隽语,看似前后没有联系,其实只言片语便用比喻例证表达出主要思想,看似明晰不足,实则需要仔细回味。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史更值得国人深入研究,越读越崇拜,崇敬之意浓浓,感恩之意切切,特别是2020的新冠,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无论是武汉封城时候,有人愿意走出来奉献一己之力,有人严格遵守上级要求居家隔离,都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