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不理想?在学校里遇到难题了?家长们心里非常着急,但是光着急没用,重要的是怎么和老师配合,怎么和老师沟通。具体怎么做,往下看。
了解孩子,冷静处理
前两周我在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课程的时候,讲到心理测量。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心理系主任,也是多家百强企业的心理课程培训讲师。她给我们讲了自己儿子成长的一段小插曲:
我的儿子从小就是学校里的皮大王。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们觉得他比较可爱还都挺喜欢他,但是到了小学就不一样,小学老师是带着教学任务的,成绩不好、顽皮捣蛋的孩子就不那么受欢迎。每次开家长会回来,儿子都会小心翼翼问我“妈妈,老师说我什么了吗?”我会说:老师说你很愿意帮助同学,说你动手能力很强、记忆力也好,上课的时候表现很活跃。(而其实老师跟我说的是:你儿子总是喜欢管闲事、搞破坏,坐也坐不停、不要他记住的事情记得比谁都牢)
同样的话两种说法,对孩子来说产生的效果就大不相同。如果我把老师的原话告诉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孩子爸爸搞不好就要打,孩子也会对这个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这个老师上的课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上学后,每个家长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但是教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我认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当比家长更有理智。
当孩子没有受到特殊关注而产生失落感时,家长应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做好“补台”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悄悄地与老师进行沟通。
理解老师,巧妙处理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不是假惺惺的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往往是悲剧。
我儿子在读幼托班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时我婆婆去接孩子,发现孩子不在教室里!正在着急的时候幼托班底楼的保安带着孩子上楼来问,问是哪个班的孩子。我婆婆回来不停地斥责老师和幼托园没有责任心,孩子本来没有什么,但是听到那种骂声吓得不敢出声。我虽然也有点不愉快,但是还是希望在孩子爸爸下班回来前处理好婆婆的情绪,免得引起更大的风波。
我先走过去,蹲下来抱了抱2岁半的儿子,对他说:“己经没事了,老师今天没有看到你,因为找不到你老师们都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老师们也不是故意的。奶奶因为担心你所以有点着急,你愿意安慰一下奶奶吗?”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跑过去,亲了亲奶奶的面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奶奶,别害怕,我没事了。”
当然,事后我也找儿子班里的班主任沟通了一下,告诉老师我们孩子比较淘气,要麻烦她以后多关注一下。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去跟老师理论甚至吵架,不但对孩子没好处,反而会让老师背负工作疏漏的罪名而对孩子产生连带反感。有一些家长脾气急冲到学校向上级领导投诉,这种就更没必要了,毕竟这次的教训足以提醒那个老师以后注意。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要做太绝,其实是对自己好。
理解教育,不为什么
在我以前当老师的时候,我偶然间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人认为老师的孩子就必须是优秀的,可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子女反而比同龄孩子的表现滞后。除了教师父母工作繁忙、没时间好好陪自己孩子之外,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家长越是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就越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最终使孩子产生逆反。试想,如果家长会后父母把从老师那里听到的批评转向给孩子、把孩子数落一通,整天“恨铁不成钢”呢?很可能会使孩子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学校的兴趣。
之前我就遇到过这样一对教授夫妇。他们有一个在我看来非常优秀的孩子。也许是由于他们过于优秀的缘故,对孩子从不满意,甚至对孩子说,他们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示”我们当初怀疑是不是在医院里抱错人了”之类的话,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厌学、厌食、慢慢变得不愿意与人交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和揠苗助长虽然会收到眼前的、显现的效果,但是在孩子精神上会造成什么缺陷(很多事例说明缺陷是存在的)很可能要等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发展很多年以后才能被测量和验证。
如果你觉得还是束手无策但是你想要为孩子做点什么,那么就经常提醒自己这样一句话:别把自己变成老师,别把老师变成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