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坚持输出,几乎都没什么时间看书了。
今早翻开张爱玲的【易经】来看,【易经】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不知道是不是我看书有些心不在焉,还是书中人物关系复杂?前面几页还可以轻易将人物一一对号上去,随着表大爷表大妈的出场,燕姨太,燕姨太之婢女,明哥哥等也随之纷纷亮相。
我最怕区分什么表不表的亲戚,表了又表的就更不必说了,总是傻傻的分不清楚。
在婆家,在同一个村子里,可能上家称呼爷爷为爷爷,旁边那家就称呼公公,到了下家又称呼爷爷为爹爹了。姑姑也叫的特别,有人管姑姑叫‘内内’,也有人管姑姑叫‘娘娘’。这都不算复杂的。
到了表的那层关系简直能让人犯头痛病。
上至表祖母表祖父表外公表外婆表伯父表伯母表姑父表姑母表娘表舅表舅妈表叔表婶等等,下至表哥表姐表妹表弟表侄儿表侄女表孙儿表孙女………这一路表下去简直分不清楚谁是谁。
过年节的时候跟了婆婆回她娘家探亲,婆婆的姊妹比较多,她娘家的亲戚又多,什么三姑六婆的亲戚到了年节都会携家带口一起回来。几个屋子坐满了表亲。
婆婆一一指着他们告诉我这个叫表什么那个叫表什么,有时候她自己也犯糊涂,不知道应该叫表什么好。我常常出去一趟转回来就不记得这个该叫表什么那个该叫什么,不然就张冠李戴把表这个叫成表那个,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表。
还是先来谈谈【易经】吧。
因为是自传体小说,我们很容易想到琵琶是指张爱玲自己,露是母亲黄逸梵,珊瑚则是姑姑张茂渊。
随着后来的表亲出场,我们就有些犯迷糊了。先来看看读者们的留言:
也不知道她咋想的,这么个安排很挑战我的阅读习惯,陌生的名字先出现。一堆事儿说完才报姓名。增加阅读困难,我滴麻鸭,一小段我翻来覆去的捋思路,比看红楼还麻烦
人物关系真是有够难理解的,看了后面再重新看了一遍前面,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红楼梦的开篇还有人物关系图可以参照,我们只要多看几遍人物关系图便不难捋清整本书之间的人物关系组合。可是易经没有,完全需要靠读者自己去理解。
有读者认为,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都有她自己的影子,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
写小说不似其它文体,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可以写完全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当然了,我们写作的时候也离不开现实的参照。我们在塑造人物性格时,可能会把自己套进去,所谓的‘影子’,也许指的就是这个吧。
所以就有读者根据这个思路将易经中的人物同其它的作品人物画等号来表示。比如:
沈琵琶=盛九莉
珊瑚=楚娣
露=蕊秋
明哥哥=绪哥哥
榆溪=乃徳
陵少爷=九林
我认为大可不必这样较真。如果一部作品你认为它好,那就把它好的精华部分摘取下来,放进自己的脑子里常过过。当然这是我个人认为,我说的只能代表我个人意见。
我发现很多读者都太爱张爱玲,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关于张爱玲的文字都是自己的心头好。
有读者说:“有关张爱玲的书不想和任何人分享,不想看见任何人的评论,包括我自己的。爱玲是我的爱玲,自私的很。”
所以在写到张爱玲的时候不免要小心翼翼的。怕一不小得罪了她的读者,后果可就严重了。
我不知道张爱玲的作品将来会不会像红楼梦一样火到有专门的专家来研究,如果真的成立了张学,再把那些恼人的人物关系结构交给他们吧。
至于我,还是喜欢东晋陶渊明的读书方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