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阅读了庆山的《眠空》、《素年锦时》、《得未曾有》和《月童度河》,翻开扉页,《眠空》和《得未曾有》写着2014年9月1日,《素年锦时》写着2014年12月14日。今天阅读的是《眠空》,再读,字字珠玑,会觉得思考的界限、与文字的联结和内心的空间拓展了很多,思绪飞回到书中扉页日期那时的状态,如此三年多的时间绵延开来,内心升起感动与感恩,时间带给的馈赠,体会到持续做一件事情、持续成长的意义。由此内心触动,思维延展,梳理一下持续在做的事情:阅读和书写。
阅读
说到青少年时光,家中境况与视界局限,那时读的书寥寥可数,都是上学早一些年的姐姐买来放在家中无意中翻看吸引了我,尤其记得阅读那些书上瘾的状态,被情节与人物吸引,如饥似渴地用密集的时间阅读完,有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三部)》《血色浪漫》,高中时代陪伴很久的几乎每期都会购买的《求学》杂志,现在回想这是最初的从书中有所收获与陪伴自己的快乐世界。接触了一些名人比如主持人的访谈与传记,印象模糊的《穷爸爸与富爸爸》,早期就是这些寥寥可数的读书记忆。
进入大学,接触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读书、思考、交流,慢慢地累积了自信。在图书馆把人物传记几乎翻了一遍。当时在网络也找到了很多好书,如刘未鹏的《暗时间》,网上找的电子版打印反复阅读,这本书有些篇章当时初读是怎么都理解不了,文字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晦涩的,反复阅读与琢磨,角力追逐,到抓住一个突破口,慢慢眼前豁然开朗了很多。写了长长的一段总结,当时书写也是刚刚开始实践,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做完这样一个功课,收获很大。
如《傅雷家书》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都是精华。边读边摘抄,说到这里想起去年搬家整理打包在外读书留下的笔记本与日记本,巧合地和他有几个本子是一样的,这时才发现两人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维持了相同的习惯。读那一封封充满关爱和教诲的家书,被父母对儿子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深沉的爱感动,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无不关怀备。傅雷的爱子情深,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孩子,读这本书,就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好像他也是你的长辈,听他谆谆教诲,给你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一些生活、学习和事业上的指点和启发。
除了父爱,也是一本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从文学到音乐、美术、哲学、历史乃至文学,作者的思想无不独立而又深刻。接触到《傅雷家书》这本书时,当初反复读了好几遍,真正的好书,有思想性、思辨性的书,带给你感情上共鸣的书都是值得反复去读,书中的内容化为你的一部分,被他熏陶、感染,进而收获进步、成长。
曾经面对读书,除了人物传记不知道读什么样的书。随着读书读得越来越多,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后来慢慢的一点一点地摸索,找到一本好看的书,就会去搜,然后找到许多类似的好书,比如当初在小木虫网站上先是看到刘未鹏的一篇博客文章,搜他的博客,找到《暗时间》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提到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关注到李笑来,读到他的《人人都能用英语》,还有后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他的书电子版网上免费公开。
《与时间做朋友》中又提到《奇特的一生》,是美国的作家柳比歇夫写的,当初打印这本书来读,同样给予很大的触动。他每天记录自己做一件事情用了多长时间,坚持五十六年的时间记录,以至于他如果想要回想几年前的某一天,他都可以拿出他的笔记来复盘他那一天的生活,看他对做了什么,利用“时间统计法”在诸多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由刘未鹏的博客又读到李欣频的博客,打印她的书来读。读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1、2、3》、《2012心灵重生》、《谁说这辈子就这样:李欣频变局创意学》、《10堂量子创意课》、《做自己的先知:李欣频修行日记》、《创意天龙八部》,羡慕她丰富的生活经历,跨领域的创意版图。慢慢地打开、拓展和增强了自己思考与行动的动力。也延伸到张德芬的博客及书。
翻阅了白岩松推荐的巨著《约翰克里斯多夫》:成长、挣扎和灵魂升华的生命历程;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予启蒙与精神折服的力量;倪萍的《姥姥语录》:被姥姥简单朴实富有哲理的话语温暖、触动内心的记忆仍犹新;齐邦媛的《巨流河》:历史动荡巨变时个人的一生光影、人文精神和民族家国情怀,震撼内心;那时也犹记得路遥和周国平,在图书馆找他们的其他书阅读。
稻盛和夫的书,像《活法1 2 3》、《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六项精进》,再接触到佛教之类。乔布斯自传,还有其它成长与学习的书,后来又关注微博,关注那些会生活,在一项甚至多项精进,分享生活美学与理念的人,同样的带给很多正能量,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人生原来可以这么精彩,生活可以如此之美,如此充满力量。
整个过程都像是在织一张网,慢慢地关注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关注的点越多,也发现不会的、要去做的更多。慢慢地积累,体会到精进的感觉,也更深刻的体会了《秘密》这本书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则。因为一直在关注,好像就是被带到这些你所感兴趣的领域。意识雷达,确定自己的方向,持续去做,好像相关的资源自然向你靠拢,全世界、全宇宙都会来帮助你。
我们知道的越多,发现不知道的越多。随着“知道”边界的扩张,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就多了更多的接触点,从而我们有机会探索更多未知领域。像是波纹一样,不断扩散出去。当了解学习的越来越多,也会渐渐感觉到内在的底蕴越来越扎实。从各个维度收获对生活、对生命认知,万物皆有备于我,去除各种变幻反应,获得智慧,获得身心的力量,获得心的自由。
进入研究生时期,接触与佛法有关的思维是从林糊糊的微博所提到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切入的,购买了他的书《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不是为了快乐》、《人间是剧场》、《正见:佛陀的证悟》、《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还有《僧侣与哲学家》《金刚金说什么》。虽说现在并没有读到 、学到、 悟到很专精,但还是打开了一种新的、简洁的思维视角,简洁的言语给予无限启发。
接触中医方面的书,对中医产生兴趣是从看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主持的《国学堂》开始的。读书期间用了大量的时间反复观看视频版和文字版《国学堂》。当时简直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好多中医方面的观点颠覆以往的思维认知,不仅涉及中医方面,提到了好多经典书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四圣心源》《内经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中的古圆周运动》《思考中医》《走进中医》,还涉及香文化、饮食文化、古典文学、酒文化、茶道、书法、古琴等。中医很考验学习力,买了一些经典古书,一直没耐心读下去,好多读不懂。但接触学习,更重要的是收获与中医有关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那些书也在毕业后邮寄回家,待因缘契机再翻阅学习。
蒋勋的生活美学方面的书,在喜马拉雅听他磁性而浑厚的嗓音。觉察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是多么糟糕。其实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有非常细腻的感受性,而这个感受性不能完全被大脑思维的东西所掩盖,我们的思维,理性有理性的判断,感觉有感觉的判断,因此在感觉里面让它丰富了,让它可以感到很多丰厚的东西,承担生活里面许许多多的记忆。唯有这样,保持能量的流动。
来日方长,慢下来,用慢下来的速度感觉我们生活的空间,慢下来和朋友对话,和自己对话。慢下来,恢复感官,恢复生活美学。注重能量的感受,当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为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开心,能体会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哪怕是吃饭、睡觉等看似简单的事。用最努力、最深情的方式活着,时光流逝,但当你回首时,在质量和密度上,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在当下,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寄予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
时间回到2016年八月份,那时写到:第一次知道安妮宝贝是通过林糊糊的一篇微博文章:得未曾有。那时她改名为庆山,出版了《得未曾有》,第一时间买来读。现在读这本《月童度河》,对庆山文字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她的表达方式及字里行间传递的她对生活种种的思考见地。是一本看了心很静的书,书中的四个人都投入在喜欢的事情上,一位爱作画也爱烹饪的厨子,用最自然的方式倡导他的饮食方式;一位回归乡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一位年轻的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一位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他们喜欢写字、喜欢画画、喜欢佛教、喜欢弹琴,一生不求多大成就,但足以活得真实,自在,美好及做事情专注的态度。
艾克哈特的《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梁漱溟的《出世入世》《我的人生哲学》、朱光潜的《大美人生》《谈修养》、朱良志的《真水无香》、宗白华的《美学与意境》、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庆幸那时读到的这些给予内心营养的书籍,并陪伴至今。
生而有涯,精力有限, 我越来越舍不得拿去应对外界, 只想向内营养自己 。这是最近愈发喜欢的一位作家黎戈的文字,关注她其实好久了。最近才愈发聚焦关注她的分享,微博和公众号文字,风格是自己极其喜欢的,而后买她所有的书来读。好多是日本文化及生活美学的分享,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她说:日本生活美学比文学对我影响更大,它契合了我的人生观——搞精神工作的人常会进入一个误区,他们总想穿过具体的生活而直达理论,把手握理论当成获取生命真谛,其实,正是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劳作,匍地细节甚至日常器皿中(也就是理论人想要越过的东西)里,生命才慢慢长出了它的形状。
日式匠心与美学方面的书,《禅者的初心》《禅与日本文化》《禅的入门》《知日:日本禅》《学箭悟禅录》《半农半x的生活》《日日是好日》《知日:料理之魂》《积存时间的生活》《京都的门外汉》《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明天也是小春日和》《树之生命木之心》,松浦弥太郎的书,日式禅的生活美学与匠心,禅的观念,“和敬清寂”的追求,自然恬淡的方式静静生长,敬畏和简单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存在着的修行。
对无意识压抑与显化,关于静坐冥想,关于正念觉知,关于唤醒内在沉睡的丰盛,关于灵性与物质…联结了一系列个人成长方面的议题。这是集中阅读了《生命的不可思议》《意识光谱》《一味》《脉轮全书》《踏入心灵幽境》《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意识的松动和内在空间的扩充与流动。
书写
大学最开始关注学习、思考、成长方面的书,也从那时开始琢磨如何思考与输入,并尝试去写。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苦恼于脑子空空如也,写不出来。尝试去写,第一次就体会到书写时那种思路就像水龙头开启,流水汨汨流出,毫无阻碍的,甚至写字的速度都跟不上大脑思考的速度,那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通过写,想法被清晰与系统地呈现出来。
备考研究生期间的迷茫与思考也都诉诸于纸上,会写日记缓解压力。读研期间,写日记成了日常必做之事,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加起来记录了大大小小的大约十来个笔记本。后来毕业工作,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也一度颓废,精力不如以往充沛,时间管理一度混乱,沉不下心来去思考、规划,迷茫,每天记录的习惯也中断了。然后在八月份陆续写了一些文章,持续的关注与延伸,读到很多喜欢的文字,细腻的、触动内心的、流畅而有力量的、疗愈甚至有些禅意的文字,也有大开脑洞的文字,从文字中读到越来越多的内容,有认识聊过的朋友,也有不互动但一直默默关注的,公众号、简书、微博,越来越读到更多契合的文字。
接触到娜塔莉·戈德堡的书《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茱莉亚·卡梅伦的书《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写,就对了》,给予启发与触动的文字,书写也是漫长的历练过程。参加了三个写作营,不会像之前那样因没有内容、因阅历浅没有深刻的感悟而自我设限放弃书写。每天的书写,在拿出纸笔时,随着第一意念连接感受流淌出来。内心困顿与睡不着觉时,就拿出纸笔写,记得去年有次一直写到凌晨十二点多接近一点,写完有一种安定的感觉,意念收回的感觉。借由书写调心,写可以让自己静下来,与自己在一起,也就是之前看娜塔莉哥德堡的书所说的,用写作来调心。
写作,是为了给遥远的另外的自己。那也许是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更精粹更真实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身隐藏的佛性或神性,写作可以联结到它。-庆山
自去年十一月至现在的书写有的呈现在公众号里,有部分呈现于手机便签、日记本上。如此借由《眠空》和《得未曾有》扉页写着的2014年9月1日这个时间点及她的文字对内心境遇的映照,对一路以来的坚持做了大概的回顾与梳理,抛开懵懂的大二之前的时光,当然前期的积累和混沌也为后期埋下探索的需求和动力。以大三这个时间点为界限,断断续续也坚持了将近七年的时间,都说七年就可以精通一门技艺,七年大脑系统就可以更新,七年的积累也给予丰厚的储备与沉淀,持续,等待发酵与成熟,拼图渐渐完整,收获甘甜。
今天喜舍书房的阅读打卡提示语是:我們閱讀的第一本書《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的哪一點至今依然觸動著你,並且你已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麼做的呢?分享給大家吧😋
即使眼睛看不见的地方也打理干净,这份用心能为我们打造出精致的生活和人生。
一天之中只要累积无数微小的喜悦,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只要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来,人生在世就乐趣无穷。
大多数时候都会书写当天的经历所给予的收获与省思,如两人相处发生的冲突、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打扫卫生带给的愉悦感、去到一个喜欢的书店或其他地方、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去听了喜欢的歌手的分享会、看了一部喜欢的电影、春天看到花次序开放……日常生活的记录,感觉生活的充实与饱满,充盈了内心,日常都像是赚到的感觉。
每天都有几件是自律性去做的事情,除了阅读与书写,还有抄经、学习英语(目前是练习单词的记忆,下一步是在阅读上面)、清洁打扫,就像清洁卫生与打扫房间,现在是越来越享受去做这件事情,拂拭家里的家具与地板,不仅觉得整洁了,更是有了个人的气息,有家的温暖的感觉,这也是用心倾注能量在其中,清洁房间也像是每天整理内心,慢慢地轻盈、灵动与欢喜;抄经,一笔一画去写,于一笔一画中体验秩序,体会到事情也是一点一点地去完成,治愈焦虑与纷乱的思绪。
最近几个月看的好电影《卧虎藏龙》《一代宗师》《万物理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海街日记》《Me before you》《橙沙之味》《哪啊哪啊神去村》《芳华》《无问西东》《海蒂和爷爷》《看不见的客人》《寻梦环游记》《帕丁顿熊2》《红海行动》《三块广告牌》《再见了 我们的幼儿园》《龙猫》《莫娣》,有些电影也用文字记录整理了观看感受与心得。
2018年已经过去了100天,时间这样地快。快得抓不住记忆的线头。但借由持续的爱好与习惯可以让时间、让生活、让感知触角绵长,收获秩序,结实,丰富,安静,热爱,感激时间与生活。默默地把微小的事情推动到足够深度,深深地扎根与体验。每个瞬间所做的事情,“即是自己的人生,是修行,是精进”。
上升虽然缓慢却更可贵。那是为自己获得的自由。只需默默生长,惊喜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