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爱与之死》第三章读后感

第三章 徒劳的生命


情欲的癫狂状态已经呈现出彼此相互的强烈渴望。以充满情欲的眼神为纽带,如同血液般使我与他者汇流,将彼此的灵魂光晕交汇联结。自我“变形”(他者灵魂光晕的注入),抛弃本性,容纳异质的新事物。“我对那些因你而消逝的事物产生深深的同情”。变形和伤害的消极倾向被顺从性的社会所否定与批判,逐渐走向灭亡。“人与人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他者”已然弱化为“他”,另一个同质化了的“我”。我他只构成一场单人舞。

或许正由于社会压力的扩散(这种压力的根源或许还是剥削与自我剥削的结合。前者即少数精英阶层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固有矛盾,主要体现为现代官僚组织形式。但其又是实现个人需求的必要手段,产生之初就伴随了容易产生相对集权的状态。后者主要是社会精英阶层的通病。),如今社会各生活领域普遍性的呈现出积极化趋向,一切都渐被驯化为快消费模式。(之所以强调“快”字,是因为我认为消费本身就是生产劳动的根本目的和直接动力,这种行为不是被驯化产生的,反而是浑然天成的)即社会要如何用更廉价的生产,更短更快的生产时间,去更好的刺激,满足和利用人类的原始需求,(犯罪,性爱,狗血等)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补:其实先是社会需要什么,才由此产生了相对应的生产活动,不然何来“立人设”一说?我们眼见的也许只不过是大众源源不断加持给他者的的光晕其投射出的结果。在此之前的男性角色阴柔化现象是不是某种社会危机?在反映审美的下坡和错误之外,是否也折射出了我们的文化不自信心态?(韩国文化潮流冲击)。娘炮之争的背后我们应如何摆正这一偏离的方向?

例如“消费浪漫”的爱情题材作品,常使用大量美好性质的形容词来拼凑出爱情的图景,极富女性色彩(女性感觉范畴),而有意忽略掉了爱欲中痛苦而又富有激情的部分,避免有任何消极,否定,疯癫,狂迷,风险,挑战......(或许我们对此察觉的不太明显,毕竟仍有大批量苦情小说的存在,但是故事的狗血不等同于爱情中具有消极倾向的物质仍然被正面认可。况且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率先将爱情与幸福相紧密联系,因此去爱一个人时也能表现出某种程度上无所畏的态度。但我们努力争取的并非他者也并非“未来”,(二者都具有不确定,不可控性)而只是当下,和一个个不断被重复着的当下。渴望爱情,其实还是只渴望爱情所能带来的享受,舒适的积极面,而没有想过会有责任,癫狂等其自身带有的消极倾向。这也就是为什么,《追忆似水年华》第五部女囚时会给我们有如此诧异的感觉。因为书中所描绘的“爱情”是如此的不堪和真实,没有爱情,没有尊重,只有猜疑,相互囚禁,窒息,压抑,闭塞。展现给读者们看的是一个个令人难以忍受的生活的细枝末节和片段,我她之间是一个可怖的未来。但转念一想,这些琐碎,不堪的细节往往构成了生活的真相,一个被积极社会竭力隐藏住的真相。当我们认为无法承担消极面所带来的后果时,我们宁可选择了遗忘。)而积极面是绝对为所有人所喜的,肯定性的,因此人们追求享用,消费等能带来舒适感的行为,并且完全不必为其感到羞耻,毕竟它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群大众行为。而就算曾是消极意味的事物,在通过人们的主观改造(片面强调积极面)后也可以成为司空见惯的积极意味的被消费对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性,爱情等(爱欲退化为色情)。

“被追求的是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而这种熟悉感,可控感所具有的麻醉性的危害程度是让人惊异的。它的确能够带来一时的感官刺激与满足,但这种廉价欲望的满足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享用完什么都不能留下。就像我们只是在不停地消费一次性商品。

相比曾经我们对他者的强烈渴望,是的,它是有风险的,未知的,可怖的,甚至可能是一场赔上一切的赌博,但不管结局如何,他者都引领你走出了狭隘的自我世界,让你在毁灭破碎中逃亡于救赎。这种体验性(具有消极性,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也是一种隐形的驱动力(由他者的诱惑力转化而来)。性价比上衡量前后二者,不是后者更值得推崇吗?只是效率社会创造出快文化,快消费概念,什么都讲求“快,快,快”,而将很多更费时费力的有意义的事物抛弃在了后头。至少就文化,人性,精神这几个方面来讲,就是远未跟上经济发展的滚滚巨轮的。我们是否应该等一等,要不要缓一缓?

P38从旁征引了黑格尔的主仆辩证法(此处不是简单地以阶级划分主仆,更侧重于从思想的创新创造能力和人格独立性上切入。思想创新创造且拥有一定人格独立性的称之为“主人”,或者说主动或被动的获得奴役自身和别人的隐形权利。反之则为无思想的依附者,奴颜婢膝的角色。根据他们存在能产生的价值来看,从属性,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被迫,也必须从事那些低端,简单重复,机械化作业的工作。此外,作者的相对自由观点是对黑格尔主仆辩证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认识到了自我剥削存在的可能性。

以此为切入点来重新看待“徒劳的生命”这一小标题的含义并理解生与死的斗争。(很模糊的界限)

也许诞生之初,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初始状态(空白状态)也不过是“徒劳的生命”,思想等社会属性是后期加持的。只是一个群体中总有两个大致动向。一类人对自由,自主,和被认可的渴求,使他可以超越生命之险,超越死亡的威胁,只身前行奔赴死亡,向死而生,成为“主人”,也从徒劳的生命这一消极身份中脱离出来。而另一类人,由于不敢冒生命之险,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宁愿为劳作的“奴”,依附于,臣服于相对的“主人”,另一徒劳的生命。两方相争,其实胜负早已确定,“决定结局的往往是‘面对死亡的能力’”。(其实这里隐喻的是一方敢于受到他者的诱惑后去寻求与探索,向死而生,而另一方执守在自我的桎梏中趋向于保守,说白了追求的就是人类最最基本而浅显的生存需要,活着嘛。那么对他者的过多消极评价是不是大量后者的呼声强化了这一概念呢?)

(同样是“自我”中心,我们能不能活得高级一些。你看是要为了满足低级的自我需求“活着”,还是去满足对“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欲望呢。)

劳作和徒劳的生命是对死亡的消极否定,但当今对徒劳的生命的辩护确不断激化和尖锐化,毕竟崇尚生,健康,活着的事物等似乎是积极的,务实的。而那些向死而生的似乎是痴傻的,愚蠢的,殉道式的行为。人们将健康置于独立和自由之前。人们绝对化排斥死亡。“对于崇尚徒劳的生命之人,药方取代了神学,或者说,药方也被神化。”“但是,无论是抗争者还是胜利者,他们(奴隶)一样憎恨幸灾乐祸的死神--它总是不打招呼悄然而至,如同一个盗贼,也如同最终所有人的‘主人’”。

仔细一想,甚为可怖。当下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推崇劳动者的踏实,勤奋精神,也表彰了不少社会底层始终矜矜业业的劳动者们(主要是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卑微的社会小角色,而比较少看到对先进个人的褒奖!这似乎还会给人一种政府在倾听底层百姓心声的错觉,对这种行为大加赞赏。我并不是说劳动行为不值得推崇,下层劳动者不值得被我们尊重,或是劳动精神不应该被发现,被发扬。但我想,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呢?我们更需要的显然是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那么,国家在推崇劳动的大方向上有没有拎清重点呢?科研经费投入如何?支持度如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如何?小微企业如何在商业巨头垄断的夹缝中生存?这些问题暂时都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如果国家把对劳动的关注度更多的投射向这些领域,或许会更加受到百姓们的支持认可,对社会的助推作用也大有提升改进。),这着实带起了一股劳动之风。但是这是不是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愚民宣传呢?我们潜意识里已经把劳动与生命画上了等号,把劳作当做提升效率,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绝佳手段,劳动的积极意义被无限放大,人们在这种宣传下也一根筋的往乡下冲,往基层做,但是这种低级简单的劳作行为,最后的获利者不是我们自己,而是背后的企业,企业背后站着的国家。并且它的生命力只能局限于提供一种短期的获利。都说“唯创新者行稳致远”,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评判一下生命的意义所在。生命不在于劳作,而在于创新。不在于为奴,而在于成为自己乃至他人的主人,引领者。

补充一下,其实现在有很多寄居于社会底层,或被社会竞争大海淘沙所淘去的的百姓们,对富人们,通过创新而获得胜利的人么存在着一种绝对怨恨,嫉富的心态。他们不承认富人的成功有他们主观能动的因素在内。我也不敢保证他们之中没有人不在渴望有一个侠肝义胆,杀富济贫的盖世英雄出现。都穷,都差劲不可怕,怕的是不均。因此,沦落为奴(或生下来注定为奴),我想社会也应当承担必要的责任。效率社会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到下沉群体,倾听他们的利益诉求,不断拉大拉宽两极差别,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为奴未必是自找的。

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应当已经属于一种较为高级的精神享受级别,这与劳作和徒劳的生命只是基础的生存需求是冲突的。“因此,将自己依附于徒劳生命的,劳作着的奴隶,不能拥有情欲的渴望和体验”。(但是!)而作者再度于此处提及到了危险的统一体:主仆合一(自由之下隐晦的自我剥削)。那么,相对意义上的“主人”不也仍是相对意义上的“徒劳的生命”吗?这种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的行为,难道又一次陷入了“忧郁症”的哲学范畴?因此也无法体会到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吗?难道作者可以这么简单粗暴地认为,创新者,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自己奴役自己,自己惩罚自己的隐性行为等),因此就是“爱无能”?作者还说“我们可以算是“仆主”或者“主仆”,却永远不能成为自由人。待这段历史告终,(‘我们的身份既非主人,也非奴隶,更不是·主仆或者仆主’),自由人才会出现”。这句话中作者又假设了绝对自由的存在(虽说作者的一口之词是不承认自由绝对性的存在的,因此对黑格尔的主仆辩证法才有了新的补充和理解。为何在此处又假设了所谓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呢?是不是有些前后矛盾?),并且期望着。可是这种绝对自由所需的人的状态本就是不可能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的。

如何进一步理解徒劳的生命所追求的目的只是基础的“活着”,而非“过上好日子”呢?换句话说,如果只是为了活着,也就是只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为人类做贡献的那个”价值”,而是指实实在在的所有物。相对个人而言指拥有更多的资产,相对公司而言则是创造更多的利益等。)资本主义不断强化劳动的概念(其实也类同我们国家不断进行劳动宣传的行为),“增量,增值,增长的压力是对抗死亡的手段”,因为相比死亡的绝对失去,只要能活着,多大的失去,容忍,劳作也可以忍受。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真的已经不是在为了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我们已经深深沉湎于创造,拥有更多的价值。无穷无垠,趋向极端。

P41,作者在此详细介绍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所指,可以使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作者所想要表达,引荐的是黑格尔所述的,爱情便是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由于每一个个体并非完美无缺,存在“无能”,而他者具有否定性,异质性。爱情使得他者回归自我(我与他者拼合,交汇,重构出一个完整的我)从而达到生命的统一。此时我已退位于主人,也不是谁的奴。不需要引领谁,也不需要依附于谁。我们接纳他者,并且包容了他者的否定性(譬如使自我原有的一部分消解,受到伤害等消极面。)这是比单纯的“面对死亡的能力”更为高深的境界,因为不仅仅是未到来的死亡,爱情使我们“直面消极的部分,并与消极面共存”。将消极包容在内,与消极统一。而在纯粹积极的,肯定的场合中,无法存在精神。

爱情与生命相似,都是一种“绝对闭环”。闭(自我)--开(在他者那里充分停留)--再闭(完全闭合)(“牺牲自我,将自己交付死亡”“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死亡,自我消亡。作者认为殉情的行为是一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的行为,使我们回归自我,这层意义已经超越了死亡。它以自我牺牲和放弃为前提,再由他者馈赠以“回归”。而奴隶意识只是一种有限的闭环,他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死亡)。如若没有完全闭合,自成一体(是指一个相对封闭的二人世界吗?),他者就会入侵,攻击(为什么一定是以暴力途径入侵呢?如果这么理解的化,不论是哪一个他者,只存在先后之分,所起的作用都是一致的,就是负责破坏,伤害属于自我的闭环?),它“会受伤,流血而死”(没有一个他者的填入,关闭我们的闭环,我们就会走向这么可怕消极的结局吗?那那么多独立一生的人要怎么生存?为什么闭环的关闭者又只能是他者而不能进行自我关闭呢?死亡不就是一种自我关闭吗?就算他者的填入关闭了我们的闭环,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坚固,稳定,封闭,但是也并不能制止我们的流逝和消解,就如同生命的闭环一样。那么为什么还一定需要他者的入侵来绝对关闭闭环呢?而且这种坚固,稳定,封闭也未必是积极意义的吧?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的敞开闭环状态,与外界,与他者不断进行信息交互,不也是一种积极行为吗?因为相比二人世界,我们更需要实时的外界信息来掌握环境变化情况,从而及时作出自我调整,保全自身。)(作者想表达的是,对他者的忠诚会使得自我的闭环绝对关闭。这种爱情上的忠诚可以保证爱情的幸福,也可以证明时间永恒的存在。而于我看来,首先,对他者的忠诚也无法绝对防止新他者的侵入,暴力攻击,暴力占有。其次,忠诚未必能带来爱情的幸福,就算是建立在双向性的忠诚上。第三,借鉴普鲁斯特的时间观,爱因斯坦相对论等都可以推出,时间的永恒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经历的事物能够为主体带来幸福感时,时间被主观误认为延长,缩短了(体验时短暂,回忆时永恒),反之相反。而这种误认为时间永恒的状况未必只能在爱情中体会,也未必要由他者馈赠。第四,作者始终不自知的片面强调爱情的积极面(尽管作者认为爱情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境界,但不难发现,作者始终对这种“向死”持以赞许,推崇,渴望的态度,主观上并不认为这种“向死”是爱情的消极面,反而认为是自我救赎的绝佳途径,必经之路。并反复提及爱情,他者所带来的幸福,救赎,重生,完全避开了爱情中也可能遭遇的对容纳他者的排斥,矛盾等。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将死积极化的倾向吗?虽说并不是指实实在在的死亡。我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爱情的认知也太过女性化吗?还是也如作者一样,归咎于效率社会极度追求积极性对个体隐性的投射?)

如果把爱欲分为两个阶段,爱和欲。那么效率社会最高效的做法就是直接跳过“爱”这一步骤,来到可供快速消费快速享受快速满足的“性”这一阶段。因此殉情,真心相待等类似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一种孤独的宣战。

尽管在性行为的活动本身来看,我们的心理诉求并不与对生命繁殖的担忧相关,而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向死而生”的状态,一种性快感。但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命的繁衍,创造出下一代徒劳的生命,为社会供给劳动力。说到底还是为了苟活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让我们把生命分之为完全排斥死亡的徒劳的生命(苟活),和生命的律动(向死而生的力量)。情欲将生命升华为另一种意义的死亡(纵情欢愉之中被所谓“情欲的生命律动”给淹没,牺牲的的“自恋式的,假想的身份认同”“牺牲假想的自我身份”等。即被情欲淹没迷失的自我。被消解的建构性形式)。效率奖励机制的新社会秩序使爱欲远离。积极社会回避死亡的消极性,社会只保留下了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形同活死人。这种焦虑形成广泛的社会压力。徒劳的生命在被他人剥削的同时又不断进行着自我剥削。劳作的人们感觉到自己像是无感情的机器,像是等待售卖的低廉商品。资本的目的只是创造无穷的价值,而不是“过上好日子”。我们最终寻求解脱的办法只好是是自我解脱,或是渴望社会崩溃,停止运转。(大多数选择前者,因为微观个体无力改造宏观社会。)

全书中好像隐隐透露着作者对殉情这一行为的高度赞许,似乎潜意识里把它神圣化,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光晕。更为“左”的是,似乎通往他者的路径,或者解救自我的路径就只有殉情,或是其他毁灭自我(例如消解自我意识)的举动?难道爱情不能够是一种保持自己独立精神的前提下的互为补充吗?通过去爱一个人,习得一分经验,认识。重新认识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这是一种他者馈赠的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525评论 6 50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203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862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28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43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90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30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44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93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85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00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23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43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1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42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91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55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第二章“无能为力”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他者的定义有了相对更具体的范化概念,即除自己之外的人事物。随着效率社会顶替...
    k豆1111阅读 1,708评论 0 1
  • 今天早上临出门前一家人都处于平和和谐的氛围中。我要带孩子出门时,婆婆给孩子带上羽绒外套,孩子说我不冷,然后把外套扔...
    粆敏阅读 187评论 0 0
  • 所谓旁观者清。刚刚跟朋友聊天,她遇到了一个内心的小波澜,过不去了,在求助。我克服所有以前担心出错的心理,在群里大胆...
    崔峰媳妇孙小莹阅读 181评论 0 0
  • 主要人物:张行杨语嫣宁馨宁舒桔梗吴潜渊裴襄阳孟阁主薛道员武总管肖老师徐老师 主要门派:南山派君山派画眉派 地区:大...
    星外莱乌阅读 24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