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
早期的梁启超充其量是康有为的跟班,但是跟着大佬混着混着,就有了“康梁变法”,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甲午战争后,京城有了各式各样的圈子,梁启超作为一个年轻人,资历浅,根基薄,融入圈子,得到圈子的认可是很难的。
但这并没有成为梁启超的绊脚石。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那个时候不是要变法吗要维新吗?怎么才能让很多的人接受新思想呢?
宣传就成了当时一件很重要的事。康有为牵头先后发行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来宣传西学。
要知道出版报纸这可是一份技术活,不仅出稿要快、质量要高、活儿累、责任重,一般人干不了。
对于梁启超来说,这正好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关键位置。因为,梁启超在读书和写稿上很有天赋。
于是,梁启超便担任报纸的主笔,写专栏,他把读书快写稿快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梁启超经常是左手读书、右手写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据说,他可以一边打麻将一边口诉文章,并且口述的文章逻辑清晰,思维缜密。
事实证明,梁启超这次的定位非常准确。
在他的努力下,两份报刊很快便成了京城顶流,每期都能卖出3 000多份,覆盖北京的达官显贵。
这就是梁启超的定位,他牢牢地把握住了维新运动中最关键的位置——宣传阵地,快速积聚影响力,为维新运动打下了理论基础,获得了声援。
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虽然,《中外纪闻》很快就被查封了,但是梁启超的表现已经被圈子内的很多人认可了。所以当汪康年开始筹备《时务报》时,他第一时间力邀梁启超一起创业。
梁启超也不负众望,在短短数月间就把《时务报》办成了当时中国销量第一的大报。
从此,“播种者梁启超”横空出世,这也成了他一生的标签。
梁启超的这一段经历只是他一生的一个缩影,但是却告诉我们,准确定位自己跟关键,也就是说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是很重要的。
因为人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也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让自己成为圈子的核心层。
资料来源:《历史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