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导师队长赛,话题是:救猫还是救画,拯救生命还是拯救艺术。
傅首尔的观点是生命相比艺术更加具有温度。论述里面大多数的点与杨超越脱口而出的内容是有重合的,其中有一个蛮特别的点,是艺术品对于艺术家的价值是最大化的,猫对于主人的价值是最大化的,艺术家可能已经去世了,而猫的主人可能还在世。因此这幅画对于人类而言,哪怕是一幅价值连城的作品,但它的价值也不可能超过猫对于主人的价值(这段的槽点其实挺多的,也是我觉得她今天没打好的重要原因,比如如果猫是野猫没有主人呢?比如名画的价值总是大于名猫的,所以哪怕猫的价值最大化也比不上画)。首尔今天的发挥不太好,感觉不是很能说动人(这期跟上一期应该是一起录的,明显看出她这次的状态有问题)。
詹青云讲的是割舍,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也应该为艺术的存续献出生命。这是非理性的,但人作为生物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我们不是完全理性的,我们是感情的俘虏,会为了虚幻的想象的概念,不功利地进行选择,会放弃最优解(非对称博弈),也会放弃生命。
但是在今天的题目里面,我是选择救艺术还是救生命,我是和被救的艺术一起存活还是和被救的生命一起存活。请注意,我都活下来了。换句话说,我们是在用其他的生命与艺术做抉择。作为当事人,我们会甘愿为了艺术付出生命;但如果是旁观者,我们无权对其他人提出这样的要求。香克利说:“足球高于生死”,这是他的拳拳之心。但作为球迷,足球从来都不应该高于生死。
一辩的开杠环节,有点莫名其妙,双方都有点无所发挥的感觉。理性和感性的辩手,真的很难辩到一块去。
许吉如讲的是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艺术品本身,而在于它背后所传达的价值,救猫正是艺术传达给我们的价值。有形的物体终将有消亡的一天,也许不是在美术馆的大火里,就是在战争的炮火里。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证明他们存在的意义呢?去救猫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上价值的时候将观众带入猫的角色,当你对于其他人的呼救无动于衷时,终将有人对你的呼救无动于衷。这一段我觉得不太好,因为两个部分其实是两个事儿,相互存在一种隔离,第二段淡化了第一段的论述。
黄执中一上来打的非常漂亮,猫尚且会呼救,画连呼救都做不到,如果你对于自己是一只陷入绝境的猫心有戚戚然,请试想如果你是那副画呢,如果你连呼救都做不到呢?借力打力瞬间逆转了许吉如创造的场景,在塑造场景方面执中真的给所有辩手上了一课。在论述中他讲到了同理心和不忍心,这两者的范围大小与对世界的认知高低有关,猫是就近的呼救,画是遥远的哭声。认为我们应该救画,因为救画代表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更高。这一段我个人无法赞同,如果我们连咫尺之遥的呼救都不予理会,凭什么认为自己又看懂了这幅画呢?如果我们连近处的哭声都不去拯救,凭什么又能说自己能听到遥远的哭声呢?更进一步,凭什么艺术就是遥远的哭声,而生命不是呢?再回想到许吉如的第一段陈述,是不是可以说,救猫才代表我真正理解并且实践了这幅艺术品教给我的价值观,救猫才是遥远的哭声呢?
开杠环节虽然许吉如表现的很急迫,而执中表现的很淡定,但执中的淡定给我一种优越和漠视(虽然执中是我整个奇葩说最喜欢的辩手,但不仅是今天的辩题,我有的时候真的感觉他对生命,别人的,也包括自己的,有一种冷漠的旁观)。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当我们说艺术品的价格和猫的价格的时候,选择救猫是一种理想主义;当我们说艺术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的时候,选择救画就成了一种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多少都有些脱离实际,当马东问杨超越你是不是没听懂的时候,超越其实表达的是我们不应该为了理想而忽视现实,追求远方是一种理想,但千里之行终须始于足下。
李诞今天有点看上去是青铜,结果是王者的意思。首先艺术品的价值是人们所赋予的,所以生命的价值天然高于艺术的价值。其次,从自我价值的实现出发,救猫的收益远大于救画的收益。因为画不是你的,不救猫带来的道德谴责超过了救画带来的物质收益。最后我们需要高级的理想主义食量,但也需要低级的朴素现实。我们不应该为了想象出来的远方的哭声而牺牲身边措手可及的生命,毕竟很多时候能救的只有自己,最多还有一只小猫。我想补充一点,为了理想牺牲自己是高尚的,但为了理想牺牲别人并不是合乎道德的。
罗老师在李诞出乎意料地高光表现之后出场,确实比较难打。他上来倒置了论题:不是我应该救谁而生,而是我应该选择为谁而死,把这个话题重新抛回到一个朴素的价值观。其实说白了也不是因为艺术比生命个体更永恒,而是因为名画的价格高于名猫,但当我们选择生的时候,我们会将两者替换为艺术品和生命,然后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应该去拯救生命;但当我们面临死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就回归到了朴素的意义,我们又重新意识到,拯救名画的收益大于拯救一个生命。我们救画哪里是为了远方的哭声啊?纯粹是因为它更贵而已。他戳破了这道题的残酷本质,猫的生命的价值抵不上一副名画,但如果躺在边上等我们去救的是达芬奇呢?
然后这段又没有开杠了?
薛教授的结辩陈词不仅很好的总结了前面所有的观点,而且给了我们一个经济学看人性的角度(我真的越来越喜欢听教授说话了)。人首先是自私的,我们一定是爱自己的。其次我们是有共情能力的,但这种能力随着心灵的距离的拉远而衰减。当我们谈论远方的呼声时我们更可能是理性的,但当我们顾及身边时我们会是感性的。在今天的题目里面我们是处于一个心灵距离近的抉择场景,猫在哭喊,画不会哭喊,我们会感情用事,不那么功利地去救猫。而最终,名画也因此有了更为丰富的价值。我个人觉得这是今天最佳的论述。
康永哥一开始讲的也是一个收益的问题,他接上了教授的论述,既然我是自私的,别人的猫对我是没有价值的,但是画对我可能是有价值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假设,既然这幅画成为了名画,无数人认同它的价值,那么我大概率也能认同它的价值)。所以我应该救画。上价值的时候讲的是,艺术不朽,而生命终将腐朽。但是我想,艺术的不朽,不是艺术品的不朽,而是艺术传递的价值观的不朽。他最精彩的一个点是:我们来到美术馆是来看画而不是看猫的,发生了火灾当然应该救画啊。真的好有道理。
他俩的开杠环节很精彩,我们来一起重温下:
教授:蔡老师请不要改变题目,你在捡起李诞的手稿的时候,如果是要牺牲一只猫的话,你还会捡起来吗?
康永哥在最后的论述中偷换了概念,无视了救画的代价是猫死,所以教授一开始把这个点重新立起来打。
康永:我会衡量李诞的手稿对于人类带来的温暖跟力量,我没有觉得一只对我来讲陌生的猫,一定超越过李诞的手稿的力量。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太瞧不起李诞了。
蔡康永被迫放弃艺术不朽这个点,退回到第一个点来打,陌生的猫对我的价值大概率不如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对我的价值。
康永:动物园着火了你会先救哪一个动物?
不同的生命,其价值是否有高低之分,这个时候应该如何抉择。如果承认了这一点就说明猫的价值不等于生命的价值。
教授:救离出口最近的动物,能救多少救多少。
教授回避了这个问题,应对的点是救谁取决于能力,能救谁救谁。
康永:如果是蟑螂呢?
如果生命的价值有高低之分,那么价值低的生命是否值得牺牲艺术来拯救。
教授:动物园里不展览蟑螂。
感觉这里其实有点认怂了。
康永:博物馆里也不展览猫。
拉回到我说的很精彩的那个点,在博物馆当然应该救画不救猫。
总体而言,康永哥略占上风,也是因为他论述里面涉及的点更多一些,调整的余地也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