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中,曾国藩的自省无疑是给人最深刻印像的。我读书从来都有些功利,读完之后总要得到些什么心里才可以通透,而此书于我而言精华所在就是曾公的自省了。
曾公轶事
书中说曾国藩三十岁前是庸人。曾家没有读书的基因,曾国藩的祖父是农民,父亲考了17次秀才也没有考上,四个弟弟也一个读书有成的也没有。就是曾国藩自己也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被学正批评文理太浅。
还有则小故事是说有个小贼进曾家行窃,正遇上曾国藩在背书,就躲上了房梁等其读完睡下再进行偷盗,可是曾国藩总也背不下那篇文章,连梁上的小贼都能背下了他却还在啃书,气得小贼实在看不下去了从梁上跳下来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说完摔门出去。
但是虽说一直说曾国藩资质普通,并无天才之处。但奇怪的是自从他中了秀才之后,科举官场一路畅通,自23岁那年中秀才,一年后中举,四年后中了进士,之后被点翰林。相比许多一辈子连举人也考不上的士子来说,曾怎么也算是少年有为了吧,为何要说他三十岁以前是庸人呢?原因在于作为老曾家两代的希望,他中进士之前所学不过八股,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当官发财,与常人无异。在他点翰林那年,请假回家待了一年,还去湖南各地拜客打秋风,为将来进京当官筹集资本,一年内跑了一千五百公里,得银一千四百多两,也算是相当的辛苦。所以这个时期的曾国藩为官场奔走,也只不过是一名庸碌的官员而己。
也许是入京以后尤其是进入翰林院以后,见到了很多青年才俊,有一天忽发感慨说‘韩愈可学而至也,程亦可学而至也’。自此立下学作圣人之志。每天的日课,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监督,哪怕发现一点不符合的,都会记录下来深刻反省。
从来没有什么天才,人人都可学而至也!
省与志
如果没有立志为圣人的目标,也一定不会有其能一日三省。志与省是因与果的关系,只有有了志的因,才会有省的果。先是立下志向,然后思考自己如何能达成这样的志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如此才能做到提升。
有一个小小的实验,它把参与实验之人分为三组让其举重物,一组人什么也不说,一组人告知想看谁最有耐力,一组告知如果放下重物全城会停电。第一组举了10分钟,第二组举了15分钟,第三组举了20分钟。由此能看出人的潜力之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志向能够激发出人的潜能。
人这一生就像是在做布朗运动的小粒子,立下志向好像是给这些小粒子一个指挥全力向一个方向努力。无疑统一了方向的粒子能发挥出来的力量是远远大于无规则运动的。
省与恒
曾公一生对恒最为用力,他读书的时候,一本书但凡有一点没有读完,是不会看其他书的。一句话没有看明白是不会看下一句,如果今天看不通,那么明天再看,今年看不精,明年再读。包括其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思想也能明白的体现这一点。性格绝对命运,曾国藩的拙与恒也造就他这种为人处事的特点,很难说这种做事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反省而言,恒力和毅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切的一切,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反省再多也只是空口说白话。而这个也正是最最困难的地方。
反省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这其中最易出现的就是停顿和倒退,很多人在努力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放弃,也会导致之前的努力也就白白浪费掉了。
曾这一生的其他自省
曾国藩这一生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可谓是极有戏剧性的,单单这个故事就值得再写一篇笔记。左宗棠一生从来没有真正的服过曾国藩,晚年的时候每每见人总是絮絮叨叨,挂在嘴边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个就是西征的故事,一个就是辱骂曾国藩的。可是曾国藩却没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他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还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家人不要回击,避免火上浇油。他说‘早就听说左公早晚不停的骂我。然而如果让我也这样骂他,我口笨心拙,肯定骂不过他。不如以一不骂二不听三不管的办法处理,结果也一样是不胜,但省心省力’。他的弟弟曾国荃与左宗棠年轻的时候还是好友,曾国藩不想因自己影响弟弟与左宗棠的关系,还专门去信给弟弟让他真心对待左宗棠。说‘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的在反省电磨炼自身心智,修身养性以达圣人之境的人。我辈虽然不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这样一个自省的态度却是急需要学习的。我比较相信任何能力和技能都是可以能过后天学习来达成的,只不过有的技能的达成路径没有现成的方法而己,有的人在小的时候因为成长环境和一些些的天生素质让他早早的自身领悟了这个达成路径而己。自省是修身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