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从三年级到九年级学了七年写作,为什么咬断笔杆还写不出一篇好文章?
很多语文老师教了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写作,能写出多少篇好文章?写过多少篇好文章?
而很多学徒工学一门手艺,七年时间可以达到炉火纯青。
写作教学高耗低效,长年累月的欠缺练习,劣质教学,以至很多学生连一个语意连贯的句子都写不出来,更不用说作文了。
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我整理了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与教训,得出以下看法。
一、南辕北辙,教学目标“失本”。
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说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就是写作的目标。这一目标有两个要素,一是学生有“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二是学生想“表达”,会“表达”。“见闻、体验和想法”是学生精神品质的必要素养。“表达”是一个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很多老师、家长却丢弃这一目标,咬定“考试”目标不放松。
好比师傅挖一口井,目标本应当是找泉眼,泉眼深且大,泉水喷涌而出,甘甜可口,且永不枯竭,挖井才算完成任务。后面的其他工序都是配套工程,例如把井掏深、扩大,使水井能蓄更多的泉水;
把井栏砌高,砌牢固,让打水更安全;北方的话还要装上辘轳,让打水更方便。整个打井过程,如果没有找到泉眼,或找的泉眼太小、太浅,后面的一切工作都是白搭。
现在的写作教学恰恰是忽视找泉眼,重视砌井栏。不去想办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长学生见识,拓展学生思考,而全天候封闭学生,闭门造车。
以“表达”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是重视积累,长远规划,以学生心灵成长为出发点。以“考试”为目标的写作教学则是强调形式,短期效应,以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为出发点。
以“表达”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是从学生内心出发,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见闻、体验,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如走进自然,走近科技馆、融入社会等直接体验;观看影片、电视、阅读经典等间接体验。这些活动不一定都要老师在教学时间来完成,可以由老师设计,由家长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完成。老师应该与家长沟通合作,做好衔接。安排课内时间,指导学生把丰富而又真实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表达出来。
以“考试”为目标的写作教学则是按考纲设计,以近几年中高考作文题为写作内容,以“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为方法指导。每次写作都是指定题目,规定时间,限定要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
当然考试尽管不是目标,但也是检测写作水平的必要手段,更是学生升学的必要条件。我们不能忽视考试。我们在非毕业学段扎实做好体验与表达的基础教学,在初三、高三则做好应试作文的指导。有了基础阶段的“深挖泉眼”,毕业阶段的“砌井栏”等事情还会难吗?
二、纸上谈兵,教学方法“失策”。
写作教学高耗低效,不仅是目标的失误,更是方法的失策,老师无论在丰富体验还是写作技巧的教学,都存在纸上谈兵现象。
“找泉眼”方面,很多老师懂得“找泉眼”,但方法老套,以自己的体验方式教学生体验生活,以自己的思考方式教学生思考生活。完全忽视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老师当年的生活环境已千差万别。几年前我们恶心湖南电视台俗气,拉低了青少年的三观。而今天学生根本不看具体哪个电视台了,直接看网络视频:papi酱、暴走大世界、吐槽大会、奇葩说、奇葩大会、哔哩哔哩网(弹幕)……,这些视频,以老师的眼光,只有更俗,没有最俗。然而这些却是00后、10后世界的主流。学生不再感动“感动中国”,他们只感兴趣那些我们认为没有营养,认为奇葩的东西。
所以很多老师以“清洁工”为例谈奉献,学生则说清洁工哪是奉献,他是工作,他领了工资。以“残疾青年”为例谈学习身残志不残的坚强,学生则说我又不残,我干嘛坚强。你说坚持是一种美,学生说放弃也是一种美。
如果老师或家长认为你是权威,你是知识代表,孩子必须向你学习。那么孩子的作文注定人云亦云,无血无肉,成了僵尸文章。
老师或家长必须意识当今时代早已由“前喻时代”(即学生向老师学习)进入到“并喻时代”(即老师学生互相学习)甚至是“后喻时代”(老师向学生学习)。现在很多老师请学生做精美PPT,请教学生一些网络词语是什么意思,请教学生新出现的一些科技知识,请教学生如何滴滴打车,如何共享单车。
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而是和学生一起体验,一起分析。只有老师也喜欢“奇葩大会”,然后你才能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奇葩大会哪些是真知,哪些是歪理。哪个人的思路敏捷,观点清晰。哪个人的思路混乱,观点杂乱。
“砌井栏”方面,很多老师盲目的做搬运工。一是素材搬运工,劳心费神搜集各种写作素材,印发给学生,要求背诵或熟读。二是技巧搬运工,耗尽脑汁从各类范文中整理“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技法”等写作技巧,一个个直接灌输给学生,完成了从范文中搬运到学生作文中,就心安理得,自认为尽心尽责。
老师不考虑学生个性因素,不考虑学生能否内化吸收,一味灌输,强行要求学生接收。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写作呆板。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上谈同学情总是借笔借擦皮,谈父母情总是深夜背我去看病,谈老师情总是叫我到办公室辅导。形式上小标题式、排比段式,三段论式一统天下。记得2009年考中考作文,改了一千多份作文,其中八九百篇是写汶川地震,震得我们阅卷老师心都醉了。
我最近参加了一期简书大学堂的“自媒体写作提高班”,老师只讲写作原理、写作方向,尊重各位学员的写作个性,写作风格,擅长情感文的就写好情感文,擅长哲理的就写好哲理文,擅长写故事就写好故事。写作技法、行文结构鼓励学员先每种都尝试写,然后找到自己最喜欢,运用最自如的,就固定下来,作为自己的特色。经过一个月的刻意练习,学员的写作成果非常丰硕,很多作品登上了简书首页,很多成员也成了今日头条、内涵段子的热门写手。
所以老师的写作教学应该是尊重、发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力,而不是强制、替代、包办。应该集中刻意练习,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单元练习。
(后文待续:三、急功近利,教学过程“失色”四、鱼来织网,教学时间“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