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晴,很晴,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那种。
我和两个死党X先生和L先生约好了去祝甸村砖窑文化馆游玩。至于为什么选择去那里,除了大众点评里面的点赞量比较高以外,用我母亲的原话解释起来更通俗易懂:呵呵,三个单身汉……
祝甸村属于锦溪镇,锦溪镇属于昆山市,昆山市属于苏州市。苏州自古以来冠名“鱼米之乡”,“鱼”在哪里?“米”在哪里?正是在这些古朴灵动的村落里。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曾经都为了梦想,来到拥挤忙碌的城市里摸爬滚打,多年过去,曾经的梦想是否已经稀碎不得而知,但是我们都已经忘记了出发的起点以及为什么出发。既然城市已经告知不了我们答案,那我们就去村落里寻找吧。
祝甸村三面环水,东临长白荡,北依明镜荡,东南不远处是广阔的淀山湖,湖景秀丽,波光粼粼。祝甸村的农业也十分发达,良田千顷,日仅三餐……呃,不对,良田千顷,风吹绿浪,各类蔬菜争先恐后的展现着自己的生机。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活灵活现的解释了何为“鱼米之乡”。古代祝甸人民是勤劳与智慧的,在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他们又办起了砖窑,锦溪民谣:“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砖窑业兴旺发达,尤其是祝甸古窑烧出来的“金砖”,更是供给皇室宫廷的御品,据说曾经有一次拍卖会,两块“金砖”卖了80万。
其实我挺不喜欢称赞什么“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总有一种借古讽今的感觉,其次,如此好的一个“鱼米之乡”,“鱼”和“米”如果真的可以让人民衣食无忧,谁又会和“砖”死磕呢?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一代新人总能胜旧人,过去可以回忆,但是更要憧憬未来。我不会用一些烂俗台词来宣传所谓正确的价值观,矫情做作。在勤劳在智慧,说白了都是生活所迫,填饱肚皮而已。
但是,我还是愿意称赞祝甸人民勤劳与智慧,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乐观与改变。
古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意思就是江南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只要丰收,天下的粮食就充足。其实,这也就想想而已,在那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代,越是富足的地方盘剥的越是厉害,百姓的日子越是艰苦。没办法,靠着第一产业维持日子,只能小心翼翼。时光荏苒,在明清交替之际,祝甸人民办起了砖窑,这也就算是第二产业重工业了。“鱼米之乡”和重工业加持,在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可是风光了一段时间,如果这就是故事的结尾,那么祝甸人民便担不起勤劳与智慧美称。步入现在社会,靠卖粮食已经支撑不起家庭的开销了,砖窑由于污染大,与苏州蓬勃发展,干净整洁的形象不符,基本上都停办了。打断你的左腿,在锯掉你的右腿,这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
所以祝甸的人民是乐观的,并没有被困难打到,祝甸的人民也是积极,及时做出改变。趁着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春风,他们申请了第一个项目“原舍、祝甸”,该项目被誉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发起地”,由砖窑文化馆和原舍祝甸组成,主力业态有高端民宿,伴城伴乡创客学院,窑烧咖啡、意大利餐厅等等。依托着秀丽的湖景和恬静的田园风光,每天从上海和苏州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农业也开创出新项目,除了签了菜篮子工程,往周边的大城市送菜以外,还开拓出一大片的菜地,供家庭出游的下地采摘,或者幼儿园组织活动,主要客户是小朋友们,做亲子项目的。采菜,围篱笆,旁边还有做饭的地方,一应俱全。
其实我并不是在打广告,我只是很感慨而已。我和X先生和L先生坐在砖窑文化馆的咖啡馆里,各自点了一杯咖啡,望着眼前水天一色的湖景,全然忘记了昨天的烦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现在开发出第三产业。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法。所以我才说过去可以回忆,但是更要憧憬未来。
我:离开农村很久了,其实就算是工作中,作为基层管理者,我们也脱产很久了,最近我正的准备找个日结工干干,重温一下用体力干活的感觉。
L先生:你别说我还真干过,在京东的物流园里面,从下午3点干到凌晨3点,把我累的够呛。
我和L先生碰了一下杯子:感谢我们的领导吧,给了我们一份还算轻松的工作。
X先生是我们三个中最年轻的,心气也比较高:切,有什么好感谢的。我们也是干活的,劳有所得而已。
我:有时候啊,人还是要回到起点的,在一个环境处久了,就虚了、飘了。最可怕的是,自己还意识不到,并且感觉理所当然。回到起点,重拾初心,就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做人还是要积极阳光,提升自己,做出改变。环境是会改变的,要在环境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
L先生若有所思,X先生似乎不屑一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算是朋友,就不必勉强对方理解与赞同自己。
祝甸村的改变,需要改变一群人,而自己的改变,只需要征服一个人。
明天就要上班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