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需要去房山良乡办理社保卡,来京近20年,这倒是我第一次去良乡,于是习惯性地查阅目的地周边的墓葬,就不期而遇地看到了北京房山良乡望诸君墓的信息!
“望诸君”的名号,实在小众了,即便是本名乐毅,恐怕也并不广为人知。
不过小众的乐毅,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丞相粉。《三国演义》中,还在湖北(or湖南)种地的“山野村夫”诸葛亮,就一直自比管仲、乐毅,朋友们已然觉得他自诩甚高,而他的老师水镜先生则更加语出惊人地认为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在古代先贤之中,乐毅是与管仲齐名,仅次于姜尚、张良级别的大神。
我对乐毅的了解,也仅仅来自丞相粉的自诩,以至于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他的墓葬(之一)居然在北京。于是自然没有不去看一看的道理了。
网络资料中将乐毅定义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因为乐毅最为彪炳史册的功绩,就是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当时非常强大的齐国,在济水之西双方激战,最终联军大败齐军,这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济西之战”。此后乐毅又率联军连下齐国70余城,差点将当时的霸主齐国灭国。
当然,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以弱胜强的案例,除了弱势一方统帅的运筹帷幄之外,更大的胜机往往都是来自狼一样的对手却有猪一样的队友。济西之战中,乐毅的对手是齐国大将触子,这位倒霉的将军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仅有的记载就是作为乐毅封神的注脚。但实际上,触子率齐军抵达济水的时候,最初的军事策略是据济水抗联军,这个策略在现在看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可惜自大的齐湣王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迫使触子出击以至大败,此后触子不知所终。
当然,除了齐湣王自大轻敌之外,齐国注定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齐湣王居然信任的谋士居然是合纵派的代表人物苏秦,甚至乐毅面对的有些战役,齐国的将军干脆就是苏秦,作为燕国反间计的重要人物,乐毅自然就是连战连捷。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乐毅最为重要的战绩“连下齐国70余城”,以齐国的疆域来看,主要在今山东、河北境内,以而今的遗迹来看,这70余城恐怕即便没有数量上的夸张,其城市的含金量也不会太高。所以,在知乎上,我看到居然还有人在比较白起和乐毅的军事能力,实在有点替古人操心了。
按下乐毅的历史地位不表,作为一位燕地名士,乐毅在今河北北京境内有多处墓葬,比较有名的就有河北衡水武邑县乐毅墓、河北邯郸大乐堡村乐毅墓和北京房山良乡乐毅墓,至于孰真孰假,恐怕实在无以为考。
北京房山良乡的乐毅墓,目前遗存的主要是民国初年的遗迹,有宝顶和民国石碑、石柱,石碑是民国四年良乡知县王承毂所立,碑上刻“望诸君墓”四字,右侧小字仅余“中华民国”四字,其他已湮灭。据记载王承毂还同时为乐毅墓立汉白玉石坊一座并在枋额题“千秋敬仰”,不过石坊今已无存。民国十一年,良乡知县周志中为石坊补联,“偏师下七十城旷世奇勋往跡空嗟昙影幻,崇祠亘三千载而今遗爱此邦独系枣花深。”而今楹联石柱尚存,立于墓碑两侧。民国四年、民国十一年,当时的房山知县重修乐毅墓,肯定不会如同今日重修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当时华夏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阶段,估计当时的知县们,重修乐毅墓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华夏一族也能再出现这样的“战神”吧,不过可见,这终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诗《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虽然史上乐毅因为燕惠王猜忌而投奔赵国,不过最终,在当年燕国属地上的乐毅墓,倒是最终实现了古人最为重视的落叶归根,乐毅终归燕,倒也算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