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背后,充电桩建设功不可没。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过去5年,车桩比从8.8∶1迅速下降至3.1∶1。
7月8日,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源源不绝实践小队来到芝罘区开展实地调研,在走访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新能源汽车专卖店关于充电桩服务的工作人员,通过他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目前充电桩的发展态势,同时也认识到目前充电桩普及与推广的诸多问题。 首先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充电桩的各种性能。一般家用充电桩是7-15千瓦,在正常充满电的状态下大概能续航230公里。正常新能源汽车依靠路边的充电桩大致30分钟快充就足够达到满电状态,其他家用充电桩充电需要3-4小时。
目前,路边的充电桩大概是1元钱1度电,家庭安装的按照家用电表计费。另外市面上,部分新能源汽车也具备用燃油转化充电的情况。在其他性能方面,目前市面上部分充电桩可以提供4g网路服务,例如华为充电桩,但绝大多数充电桩都仅仅能够提供充电。
紧接着,我们对如何在社区普及推广充电桩对工作人员进行询问,并得到了耐心的解答。如果要购买新能源汽车并安装家用充电桩,需要下载国家电网的相应app,然后在app上提交三种材料:本人身份证的复印件、物业同意安装的申请书、车位使用证明。材料提交后,国家电网app会在一个周之内审核,勘测实地情况,审核通过后,国家电网会单独装一个电表,进行计费。车主再联系新能源汽车的买方安装充电桩。
对于普及推广充电桩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设备技术、没有固定车位、消防安全不达标等问题。暂时无法普及。并且由于家用充电桩与路边的充电桩的接口大小不一致,在充电时需要找到相应接口的充电桩才能完成充电。同时,新能源汽车按照充电快慢划分为快充和慢充,路边的充电桩也应该按照划分快慢充电的方式建设,这对建设普及充电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保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接着民生,关系着新能源汽车能开多远;一头联结着产业,关乎新能源汽车行业能走多好。近年来,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配套领域政策不断完善,助推充电桩产业步入快车道,但要想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化解“私桩不够用、公桩不好用”等难题,还需以创新作动力,实现产业跃升。
在管理上下功夫,寻求创新解决之道。实现车桩相随的产业目标,还需在规模上持续发力。比如,一些地方面对老旧小区局促空间,通过挖掘现有资源,优化闲置空间,下绣花功夫进行精细管理,为新能源汽车腾挪出充电车位。解决公桩的油车占用和故障问题,也可采取加强公共停车场的人员巡逻、加大运营商定期检查的力度和频次等方式。不断探索管理创新,对于补上充电桩建设和使用短板,有效且紧要。
在技术上多发力,以新手段破解老问题。目前已有多个地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成功为解决“在哪建”“建多少”难题提供数据支撑,另外,一些充电桩运营商探索运用智能地锁、APP一键提醒挪车、开启超时占用费扣款功能等技术手段,让充电桩使用更为高效。用好智能技术,才能精准挖掘充电桩建设和使用的潜力。
在模式上大胆摸索,用多元举措实现共赢。无论是拓展私人充电桩的“增量”还是优化公共充电桩的“存量”,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充电难问题,在着眼充电桩建设的同时,也不妨探索充电新模式。从现有实践来看,换电模式正在兴起,共享充电桩、车网互动等新模式也不断涌现,为缓解充电难拓展了新思路。
202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充电桩建设正迎来新的机遇。未来充电桩建设不只是基础设施建设,还将与通信、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融合,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只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共同驱动,让充电桩建设更快更稳更好,才能助力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推动未来交通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