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严歌苓的作品,冯小刚在拍摄的时候添加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情怀在里头。对于冯小刚,他总是可以用比较特别的方式表露他想表达的内容,拍摄或者讲述上都有着耐人寻味的点。比如《我不是潘金莲》用了圆形镜头来拍摄,一口方言的女主和粗糙鄙俗的男人在片中每个都觉得很接地气;比如《老炮儿》,他亲自上阵,将北京老炮儿的生活还原出来......
《芳华》讲述了那个中国经历惊天动地变化的年代,那些在文工团和前线的年轻人的一代青春。可以说,何小萍代表了一代人青春的残酷,被集体嘲笑和唾弃,从来不被善待,比别人更加努力地想要融入集体却更加被人推开,到最后的那一幕——
刘峰到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医生说,“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这句话颇有比喻意义。何小萍一直活在被排斥被欺凌的环境里,习惯了那种长年冰冷刺骨,突然一下成英雄,变楷模,世人称赞,反而崩了。刘峰背对何小萍把眼泪流出来,再转过脸来,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只是那么一句——“你怎么了?”何小萍那种呆愣和恍惚的眼神,让我忽然落了泪。这是该片里最让我动容的地方,也是最让我觉得一代人芳华里不见血的最残忍的地方。
刘峰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做了好多年的活雷锋,仅仅是因为将自己的爱说了出口就被处分,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去了前线,炮火连天里渴求牺牲。幸存之后沦为一个生活颇为窘迫的残疾军人。
芳华,这两个字,我不知道是不是该给刘峰和何小萍之外的人,其他人的青春明朗而忧伤,但远远没有残酷和残忍,没有说出口的喜爱,撕掉情书的难过伤心,来不及的告别,物是人非的悲伤,集体打闹取笑新来的人的张扬狂妄......似乎他们的青春的欢悦已经掩盖过一个无名小卒的人的悲伤,觉得不过只是一个玩笑,可能落在别人心里一辈子。
这让我想到了校园的霸凌事件,《芳华》里所讲述的年代离我们有些遥远,但芳华里的何小萍正是如今依旧存在的角色,那种被欺凌而选择容忍的人,从来没有被善待过,所以最懂得分辨善良,懂得在同类善良的人被欺凌的时候很勇敢地站出来。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种不见血的残忍所在。这样的惺惺相惜的善良相待,也让人觉得难受和酸楚。
试想一下,若是何小萍能被当时的那个集体善待,是不是就能弥补她原生家庭环境里对她的冷漠和忽视,是否后来她不至于要假装生病,不至于一下子精神崩塌?或许也不一定。何小萍不仅仅是代表了青春的残酷,也代表了当时中国那个大环境下对人的摧残,她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而后来她恢复正常,大抵是寄托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期望在里头。
“她的长相我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的光洁,光洁的颈部优美地立在军装的小翻领中。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光着脖子空堂穿上军装,把军帽塞进军挎包里的走出军营。严格地说,这种着装是不合条例的,但看上去楚楚动人。现在只要是提到性感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画面就是以上的描述。直到今天我都想为这样一个细节拍一部电影,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兵情节。”这段文字是冯小刚在自传中所提及的,也因了这么一种情绪所在,冯小刚才把《芳华》拍的比严歌苓的小说温和了许多。
每个女兵看起来都使性子有小心机,但都被原谅,而且都被安排了看起来好的结局,比如林丁丁后来去了澳洲生活,看起来过着优渥生活而发胖;小郝抢了穗子心上人嫁入豪门;何小萍和刘峰终于相依为命度过余生;讲述故事的穗子也在后来过上了平淡而美好的生活。而在严歌苓的小说里,林丁丁因要嫁给首长而被骂没文化,二度离婚,去了澳洲当保姆;小郝明知陈灿是穗子心上人却以钻了蚊帐而抢了这个男人,最后婚姻并不美好,以离婚告终;即便刘峰最后选择和何小萍相依为命,但他心中一直心心念念林丁丁,所以即便在看到发胖的林丁丁的照片的时候,眼神也满是温暖。
还是很感谢冯小刚在拍摄的时候给了《芳华》很大的善意,没有披露更多人的残忍年华出来,每个人的生活不易,但他选择了将好的一面尽量呈现,而藏起来那些不与人说的悲伤和疼痛。
这些人的青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上演,而其实那时候每个人的青春的样子也和当下雷同,只不过,那些年是邓丽君的歌声陪伴他们,而我们的这一代,是周杰伦在陪我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