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黄仁宇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万历、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是那个时代的主要人物。
从时代来看,万历十五年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亦即1587年,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元辅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海瑞、罢官在家,一代名将戚继光辞世的当年。客观讲并没有什么改变历史的事件和时间点。但观察历史不该只观察一人一事,如管中窥豹,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只看一点,就会对判断事物产生错误的看法。
因为《明朝那些事》的因素,对明朝历史比其它年代了解的略多一些。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的年代,文化繁荣。明朝和历代一样,困扰统治阶层的最大问题是:中央号令如何有效的传达到地方。因为中国是一个幅员相对辽阔的国家,当时通讯行业并不发达,管理这样一个大的国家,对统治阶层是存在很大的“盲区”。万历是从这一年开始不上朝,主要的原因是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明朝在万历去世20多年后灭亡,也很难说没有万历的因素。
万历皇帝的老师是张居正,从小因为母亲和张居正的因素,饱读诗书。在早期也算一个发愤图强的皇帝,前十年有张居正的锐意改革,大明朝焕发了生机。但在张居正死后,由于和整个官僚体系的矛盾,大臣们开始疯狂弹劾张居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证据正“用人唯亲”。其实这点也属于闲的蛋疼的指控,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如果不让自己的亲信去各地管理,各种改革措施是没法落实下去的。当然,指控张居正的罪状还有贪污和生活腐化。这点脱离历史环境谈,很难有准确的定义。毕竟是大明国的实际掌权者,在那个位置,一些人性的弱点不可避免的显露出来,也很正常。
张居正对明朝的改造主要是两点:整顿官吏和丈量土地(打击偷税漏税)。官吏体系过于庞大,比朱元璋时候的官员多了2倍多,而国家的税收只有建国初期的2/3, 这样的国家,官吏是必须要整顿的。因为是和庞大的官僚体系做斗争,专断独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我还是挺认可张居正的,他很清楚明朝的问题:税收很少,很难维系这样一个国家的运转。外患不少,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黄仁宇书里一直提到的数目字管理,和现代的国家“数字化”管理有类似的地方。建设一个国家,应该靠法治,而不是道德力量(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替代法律,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第二需要通过各种统计技术和制度安排而对经济各方面有细致、及时、客观、准确的把握。很遗憾,在当时的国家条件下,维持国家的稳定是第一位的,无法通过有效的全国管理手段来实现整体的管理。
其实国家的管理而言,现代社会和古代也有类似的地方,一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在于它能否令文官利益集团整体感到满意,而并不在于政策本身是否合理。这点和现在改革的深水区何曾相似啊。
《万历十五年》描述的明代,更多注重国家的稳定(不发生战乱和内乱),但一来不重视商业以及民间经济体的发展,二来也不重视国防军事的改革,政府和官僚披着道德的外衣假公济私、粉饰太平,民间各种矛盾问题都无法从制度上解决……这些才是明代最终走向衰亡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