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叙述,用写信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离奇怪诞的三角恋悲剧。
小说前半部分的重心并不在叙事上,虽然迷雾重重,引起读者好奇,但更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其散文化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作者非常注重环境的渲染和铺陈。在回忆咖啡馆那段温暖的时光时,他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绘鲜妍明快的色调:“天空的颜色是沼泽地里鸢尾花的那种深蓝,月光清澈明亮”“紫红的朝霞里夹杂着几抹玫瑰色”“天空是晌午的艳蓝色”“秋天的天空里挂着一轮橘黄色的圆月”“淡绿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云”,诸如此类。而在马尔文假释回归后,又通过色彩渲染浓浓的幽暗恐怖氛围:“血红的冬日正在下沉,西边的天空是一片暗金色和深红色,筋疲力尽的雨燕飞回到自己的窝里”。或许那些斑斓绚丽的色彩,那段美好的时光,正是为了与咖啡馆封锁后小镇的沉闷荒芜和凄凉作对比,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处描写小镇的环境时,除了黑白灰,再无其他颜色,充斥着寂寞和荒凉。
这种烘托渲染并不局限于视觉,还有味觉:阿梅莉亚小姐的酒“清纯、辣舌头”;嗅觉:空气中,盛放的桃花和甜美春草的香味,与近处沼泽地暖烘烘、酸涩涩的气味融混在一起;风里带着一股沼泽地里的腐臭味;触觉:一大清早空气就黏糊糊的;听觉:纺织厂、蚊子的嗡嗡声;通感:金色阳光下的乐声是深色的,繁复地糅合在一起,既忧郁又欢快。并且这些描写暗示了小镇的处境和人物的心情,多数是为了下文做铺垫。
而对于人物的描写,小说并不会绘制出具体的轮廓和五官,比如在写到马尔文的英俊时,她并不写他拥有“鹰钩鼻”“剑眉星目”,也不与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比如那喀索斯作比,而是通过“虽然他臭名昭著,但仍有好些年轻可爱的姑娘钟情于他”“这些姑娘都被他糟蹋了”之类的描写从侧面衬托。此外,更加明显和直白的是,小说还喜欢通过颜色来标注其各自的特征与形象:胖墩麦克费尔是“红脸膛”“小巧的双手带点紫色”;驼子是“蓝眼睛”“苍白的脸”“眼睛下方有一块淡紫色的阴影”;阿梅莉亚是“深色头发”“棕色的长食指”。
小说中的人物初次出场,评论便紧随其后,像是久居小镇,对居民们了如指掌的人在向外来者解说,以便让外来人早日融入这个集体。亨利·梅西是一个“举止文雅、胆怯害羞、有点神经质的男人”;莫里斯·范因斯坦“是个动作敏捷、喜欢蹦蹦跳跳的小个子犹太人”;织布工梅里·瑞安“是个不怎么靠得住的人”;麦克费尔太太是“好管闲事的老太婆”。虽然可以用较少的笔墨高效率地介绍出场人物,但显得浮光掠影,并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许读者会更乐意在具体的事件当中亲自去探索总结,就像《红楼梦》一般,通过人物自身的经历和其心理、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如探春的精明强干便是通过她管理大观园的一系列举措来着意刻画的。这样可以使作者的评论在故事中做到隐身。
小说前面的描写像是纪录片里的镜头,缓慢而又细致,而后半部分便迷雾重重,悬疑四起。阿梅莉亚为什么同新婚丈夫分房睡?对于他将产业归到自己名下的做法像例行公事,理所应当一般,甚至于后来对他拳打脚踢,将他赶出家门,在他成为抢劫犯和杀人嫌疑犯之后感到非常称心如意;而后来,遇见马尔文以后,驼子又为什么突然对阿梅莉亚完全转变了态度,他模仿她笨拙的大步子,做出斗鸡眼,让她显得像个怪物,甚至帮着马尔文打败这位照顾自己六年的表妹,他的行为简直就像多年前阿梅莉亚对马尔文那般不可理喻。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解释原因。
或许原因并不重要,阅历多的人自然会有同感,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世界观中找出一千条理由,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并不罕见,只不过作者故意加快剧情发展,以显示出戏剧化的效果。如果把时间换成十年,二十年,能与之重合的新闻事实便数不胜数了。家庭暴力,婚外恋,七年之痒(驼子和阿梅莉亚相处的时间接近七年)接踵而来,婚姻就像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渴望冲进去,而困在城里的人却渴望逃出来。
伤心咖啡馆之所以伤心,因为它从繁华走向凋零,更因为那一段摧毁人的恋情。马尔文原本在前两年时间里变得优秀善良,却在婚姻失败后锒铛入狱,阿梅莉亚本来是小镇最富裕的女人,最后却变得一蹶不振,甚至声明狼藉,孤寂得连斗鸡眼都看起来像在彼此靠近以寻找慰藉。驼子就更不用说了,马尔文不会让他好过。亦舒曾说,一段失败的恋情,能让女人苍老十年不止。阿梅莉亚四十岁不到,头发变白,肌肉萎缩,似乎验证了这话。关于爱情,幼时天真对其无限美化,长大后揭开那层面纱才看到其现实面目。这是一本需要经历才能读懂的书,否则可能会感觉无趣,不知所云。
许多小说有一个毛病,那便是将人物的性格和好坏写得泾渭分明,写善良便写得近乎虚伪,写恶人便将其贬得一无是处,一滩烂泥。而《伤心咖啡馆之歌》却塑造了一批形象丰满,充满人性的人物形象。比如阿梅莉亚,她拥有男子般的外形,一身肌肉,剪了一头短发,她长着斗鸡眼却非常热心善良,免费给病人诊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拿自己做实验,尝试大剂量的新药;马尔文虽然英俊潇洒,却心灵扭曲。
并且作者为这些人性格形成做了说明,正应了张爱玲那句“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马尔文幼时因为父母的失责,心灵变得“像核桃一样坑坑洼洼”。环境和幼时的经历有多重要,“即使最有钱、最吝啬的老无赖也不会浑到在一家得体的咖啡馆里侮辱别人。穷人则心存感激地四处张望,捏起一撮盐时都很优雅端庄。”人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沐浴在优雅和温馨中长大,或许便不会有那么多极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