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自己:
你好!
从你做了母亲后,体力上和精神上双重的压力,小时候想着孩子大点就轻松了些,事实上现在大了反而压力、焦虑依然不断,有时候会因为孩子的学习上点问题彻夜未眠,面对体制、周围环境更加是焦虑不安,如履薄冰。无非生怕孩子落到了后面。我知道这些年你一直在找减轻焦虑的良方,在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和孩子学习?如何学习做好一个家长?至少目前还在时不时犯病,还要继续学习,继续修炼.....
常常焦虑了,跟孩子吼了,然后又后悔的不行,跟孩子道歉。然后过段时间又重蹈覆辙.......似乎还要继续吃药。还好你开始清醒自己的病了该吃药了,为你点赞吧,嘿嘿,耶!
既然焦虑点是娃读书的问题,那么我们聊一聊,什么是读书?读书为了什么?读书不好怎么上大学(或好大学)?将来怎么去社会上竞争呢?怎么立足呢?只有孩子成功了,就幸福了,妈妈及家里人的面子呀多体面等等......
我们再温习下林森浩给他父亲的家书里一段:“........请将我银行卡中剩余的钱用购买一些书籍,置于家中,供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后代阅读,从小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并终生坚持,不会差的,改变命运,并非一定要赚多少钱,或者给后代留下了多少物质财富,我们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使后代通过我们熏陶与教育也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富有的人,就足够了,精神上的富有,至少包括良好的性格、健康的自尊与向善的心灵。这些东西,通过我所嘱咐,你们的心愿应该都是可以实现的,希望你们从此以后都有一个积极的人生、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实现一个个的目标,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主宰自己的命运......”读到这些已经很沉重了......林森浩二审判决后多次家书里数次提到读书,他在生命的最后时间悟出了他人生失败的原因。
那么应该怎么来养育自己的孩子?仅仅是为了自己面子吗?让他成为人上人吗?读书应该怎么读?林森浩读书不好吗?读书分课本和课外书(与考试有关的和无关的),林森浩最后监狱里读到的都是经典跟考试无用的那些所谓的闲书。从小到大要让孩子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家长课第一讲),你的孩子不管有没有哪方面天赋,也莫过于阅读,阅读好书是基础,多读书,读些经典,等同在与世界招手,多读书多读各方面的书,也不会因为知识贫乏理解单一,见解狭隘,对自己的观点持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而你何尝不是呢?所以读书学习,是终生成长的过程。不是你做了妈妈就可以站着叉腰,指着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啊,读好了以后有好日子过,就幸福了。而忽略了孩子是更需要爱滋养,爱是恒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最近两天看了《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有非常多的感触,爱德华和自己的好盆友贝特曼同时喜欢美丽的伊莎贝尔,最终爱德华赢得了芳心,坠入爱河定了婚,后来爱德华家里破产,到塔希提去挣钱,伊莎贝尔也坚信自己一定等他回来结婚,也坚信爱德华是爱自己的,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也想着两年后会回来结婚。这多么美满的结局。但是实情是一个等不了,一个回不来。用爱德华的话说:“我也是一点点才明白的。我逐渐喜欢起这里的生活,我开始思索起来,我以前从来没有时间考虑这些,我也开始读起书来。贝特曼说: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读书啊”。爱德华说:“我那时候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在谈话的时候能够卖弄自己。我为学问而读书。在这里我学会了为兴趣而读书。我学会了聊天。你知道吗?聊天是生活中一个很大的乐趣。但是聊天需要闲暇,过去我一直太忙了,逐渐地,逐渐地过去对我非常重要的那种生活开始变得毫不足道了,庸俗不堪。.....现在我一想起芝加哥就看到一座灰暗的城市——到处是石头砌的房屋,就像一座监狱——和无尽无休的喧嚣吵闹。而所有那一切活动到底为什么呢?”“要知道,青春是转瞬即逝的,当我年老的时候我还能盼望着什么呢?我之前从不知道我还有灵魂,直到在这里我才找到。如果我一直是个有钱的人,我就永远失去灵魂了”。当贝特曼看到他是这样可悲地浪费了自己才华,青春,错过良机时难过极了。爱德华说:“别忧伤,老朋友,我并没有失败。我成功了。你想象不出我多么热切地想投入生活,生活对我来说是多么充实、多么有意义。我不会感到厌烦无聊。我会有我的书籍、伊娃,也有孩子.....”
读到这的时候非常能感悟到爱德华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不可怜。因为价值观不同,爱德华知道伊莎贝尔不会放弃世人眼中的成功和现有的生活,而他之前对伊莎贝尔的爱只是崇拜,和对现在爱伊娃的感情不同,选择了非常适合的伊娃。爱德华尽管没有什么大作为那也将在他的“美”中过此生。我们养育孩子不也是这样吗?还记得12月份跳楼的高中生吗?他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着生活的美,生命就永远定格在16岁。真的太可怕了,再不吃药孩子就生无可恋了。
《旧金山来的先生》是一位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带着妻子女儿坐着豪华“大西洋号”邮船雄心勃勃计划着整整两年的“迟来”的消遣生活。他也深信自己有权利休息,一来他是个富翁,二来他虽然已58岁,可是他才刚刚尝到生活的乐趣。过去并不曾生活过,只不过是生存而已。他真名叫什么没人记得住,只要他够慷慨,人们就会对他足够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他认为冷冷清清的街道索然无味,各个博物馆显得千篇一律,死气沉沉。教堂全是一个模样,只有冰冷的蜡烛味,没有名家之画,去那里的也只有老太太。相反,他钟情于那些名流显贵出没的场所。因此蒲宁也几近细致地描写了那些舞厅和饭馆的奢华装潢和无微不至的服务。可是还没有享尽梦中的欢乐就猝死了。
蒲宁在描写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临死前打扮自己的各种细节那段,细读起来让人浑身不舒服。他就像去结婚似的打扮,感觉他是硬要把自己挤进那样一套上流社会标志性的衣服里,是否可以理解为他已经所谓的功成名就了,奋斗了58年,人生最美好最精力充沛的时光都扑在了金钱里,而心灵的上的追求却是缺位的,成了一个拥有表面光鲜的空心人。
史老师成功是一剂毒药,很多孩子的童年都被卖给了成功,...教育并不是要让孩子将来如何优秀如何成功如何出人头地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当然并不拒绝让孩子能得到这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哪怕他将来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要他的生命质量是高的,把他也会幸福,生命质量取决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世界一个拥有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必须活出一个自己,而不会照着别人的样子或许按照别人的要求活着,不会成为一个充满奴性的人,要么被别人奴役而不自知,要么一想着奴役别人。
成长,应该是一路追寻,从而发现自己幸福的美好路途,绝不应该是为了追求所谓未来的成功,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摘自《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
不过真正面对自己亲生娃,还需要继续成长感悟,就如教育要救赎的不是教育对象而是我自己。
晚安!
为成长中的我祝福,加油!
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