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拨开云雾见太阳
读《红楼梦》的期间,闺蜜魔镜正在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悄无声息的阅读空间里,不时爆发出从腑底顺流而上,冲破嘴唇的赞叹,撩动着我的好奇心:怎样的书籍,能让人如此喜不自禁?我不由加快了读《红楼梦》的步伐。
这期间,她写了两篇散文,抒发遇见这部作品难耐的欣喜,像千百度寻觅的那个人,忽然出现,在灯火阑珊处。认真读罢,我期盼这本书,就像期盼想象中完美的爱人,等他一点一点,掀起心中的暴风雨。
择一春光融融的午后,规整好了周边的一切,捧起书,坐在窗前,看看封面,又抬头望望窗外。翻开第一页,目光落下,触到文字,又小心的收回,深吸一口气,方随食指细细浏览。
期待,一直期待,能让人兴奋到尖叫的那段文字。第一页,翻过;第二页,翻过;第三页……期待的火焰,从最初的炽热,慢慢,凉了。
目光依然跟随文字在向前浏览,我所期待的惊喜,并未到来。甚至,好几次,因为这种白开水一样的流淌,视线和思想都离开了书本。
夏季黄昏美好,郁热的街巷空空落落,女用人在大门口踢毽子,他打开窗户,胳膊肘靠在上头。小河在他底下流过桥和栅栏,颜色发黄、发紫或者发蓝,把鲁昂这一区变成一个破旧的小威尼斯。有些工人,蹲在岸边,在水里洗胳膊。阁楼顶撑出去的竿子,晾着成把的棉线。从对面房顶望过去,一轮西沉的红日,衬着一片清澄的天空。那边该多好啊!山毛榉底下要多凉爽啊!他张开鼻孔去吸田野的清香味道,但是没有吸到。
什么感觉呢?像是作者用文字带领你匆匆赶路,沿途的风景掠过你的眼帘,对,仅仅是掠过,你不会惊叹,不会起波澜。尽管偶尔读到一两句,心头会掠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也绝不能引起惊叹,因为,你见过更多比这优美的风景。
我耐着性子,继续往前浏览,总期待,路的那头,柳暗花明。一页,两页,三页……我所期待的文学作品中的转折,矛盾,高潮,一直没有到来,心中的火焰,终于只剩微弱的余光,细弱游丝,随时可能熄灭。
文字还在继续,读着读着,隐约有种不一样的体验拨开层层失望的雾气,模糊的轮廓逐渐明朗清晰。这种感觉,就像是慢慢品一杯白开水,品着品着,嘴里会泛起一丝似有还无的甘甜,久久的停留在你的记忆里,久了,你就会爱上这种淡淡的感觉,反倒不喜别的味道了。嗯,读《包法利夫人》,就是这种感觉,一种淡淡的,似有还无,却甘甜久存的感觉。翻到小说的最后一页,我抬头望了望窗外,一丝若有若无的笑从脸颊划过。合上书本,余味犹在,我还在窗台,情不自禁,又翻到最初的那一页,像捧起一本从未遇见的小说,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许多次,遇见一本书,读罢犹觉不过瘾,合上书本,告诉自己,我一定还会再读一遍,但最后,这些书籍,只是躺在我过去的记忆里,落满灰尘。像这样,第一遍读完,立马再读,而且是一字不落地细读的书,这是第一本。读罢,慢慢回味那犹存的余味,方才明白,妙在何处。
02 呈现事物的真实模样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摒弃了一切脱离现实的夸张和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作做,像是一幅黑白素描,没有色彩,没有多余的线条,只是完全客观地、干净地呈现事物真实的模样。
他写夜,写月光泄在河面上:
草原尽头,月亮就地升起,又圆又红,很快上到白杨树的枝叶当中,这些枝叶仿佛一面有破口的黑幕,左遮遮,右露露,月亮最后升到冷清清的天空,白晃晃一片晶莹,放慢脚走,朝河面撒下一个大点子,变成万千星宿。这道银光好似一条无头蛇,遍体明鳞,盘来盘去,一直盘到河底,又好似一支其大无比的蜡烛台,点点滴滴,流下不可胜计的金刚石颗粒。
这幅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对,是画面,从文字中升华起来的画面,很强烈,很清晰。现实中,我们都曾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一点儿也不陌生。
我曾经无数次被“月光照在河面上,映射出闪闪银光”这样的画面触动,许多次提笔,却未能找到合适的词句来形容那幅画面。因此,读到这一句:
这道银光好似一条无头蛇,遍体明鳞,盘来盘去,一直盘到河底,又好似一支其大无比的蜡烛台,点点滴滴,流下不可胜计的金刚石颗粒。
我忍不住惊呼:“对了,对了,就是这样的,没有比这更形象的比喻了。”这段对现实的写照,作者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词,看起来并不华丽,但却真真切切将那一幅画面展现在你眼前,让你不禁拍手称快。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月,《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如是描写:
薄云在夜空流动,隐隐现出朦胧的月亮。那是半璧下弦月,清清的,淡淡的,弓部的轮廓清晰可见,弦部已是一片迷蒙,渐渐溶进天空。月半已过,盈满的玉轮匆匆地度过了大放光明的短暂时刻,迅速地亏损了,像被潮水一点一点地浸没……
读罢,感觉很唯美,淡淡的,触动你的心灵。与此同时,你一定会有种感觉,这样的唯美,现实中很难遇见,它只存在于小说,存在于经过美化的电视屏幕里。“薄”云,“朦胧”的月,“清清的”“淡淡的”“盈满的”都是带有修饰性的词语,就像女人的化妆品,让整段文字看起来更符合理想,但也失去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如此对比,便能清晰地感知到福楼拜文字的特色,他展现的,是自然的美,真实的美。
03 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这种真实的美,贯穿于《包法利夫人》整部作品,因此,许多人会有种“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啊!”的感叹。
对,我承认,曾经的我,走过包法利夫人经历过的所有心路历程。
那种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应当过更高配的人生的骄傲感;
那种夏日里慵懒倚窗,百无聊赖的感觉;
那种短暂的欣喜过后,发现现实的爱情并不如愿的压抑感;
那种对高端优雅生活的向往;
那种不满现状却又不敢突破的挫败感;
那种得到向往事物的新鲜刺激感以及紧随而来的失落感……
大抵一个普通人所有的内心起伏,都蕴含在其中了。
如果你恰好也觉得自己是包法利夫人,那么,刚刚好,我会握住你的手,对你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04 将情绪从艺术中剥离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这样陈述:“一个新闻人的最高修为,是忘掉自己,只描述你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剩下的,交给读者自己去判断。”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新闻人的最高修为,也是一个作家的最高修为——不带情绪、不评论、不判断,只呈现事物真实的模样,把感知、评判的权利交给读者。
走进房间,电脑摆在桌面上,黑漆漆的,灯光下,反射出光芒;
走进房间,一台漆黑的电脑安静地摆在桌面上,灯光下,反射出一道道让人不寒而栗的冷光。
同样的场景描述,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只是陈述,不同的读者会生发出不同的感觉。而后者,加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读者看到的不是事实,而是作者的情绪——害怕。正如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描述:“正因为天生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同一个场景,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只是客观的陈述事实,把事物原本的样子呈现给读者,那么,你就尊重了读者的主观意识。反之,你就剥夺了读者的体验,用自己的思想绑架了读者。
然而,将作者的评判与感情色彩从字里行间剔除,只用一双客观的眼睛,还原事情本来的样子,这对于写作者而言,就像是让你卸下身上一切的装饰与累赘,赤裸裸走在大街上一样艰难。因此,能做到像《包法利夫人》这样,通篇只是陈述事实,不带评论色彩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
05 最不平凡的,是平凡
茫茫文学世界,不平凡的作品,有很多。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悬念重重、有的尖锐刻薄。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最平凡的主人公——一个接受过贵族教育却未能跻身上流社会的平凡妇女。
最平凡的事件——因为想而不得,最终自甘堕落,甘愿沦为情妇,在漫长的现实中,寻求一时的逃避,最终,因为不加节制,不切实际地花费金钱创造浪漫,导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而服毒自尽。
最平凡的叙事方式——平铺直叙,笔触跟随时间的流动而流动。一点一滴,写尽一个平凡人日常的形态。
对,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不能给人正面的积极影响。但,正是这样平凡的作品,唤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平凡中,升出了不平凡。
也许,初次阅读此书,你会和我一样,觉得它像白开水一样枯燥无味。
但是,读着读着,事情的本质和真相,作者想要表达的最核心的灵魂会从这些平凡中剥离出来,清晰地浮现在你眼前。到此处,你方能发现那份持久的,觉而不察的美。这种感觉,就好比,一个外貌平平的女人,最终,因内在的丰盈,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所有的不平凡,就在此刻,从平凡中蓬勃生长。
06 精雕细琢,筑一道文字的樊篱
福楼拜祛除所有文学作品中最易触动人心的装饰:比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强烈的情感抒发、尖锐的思想表达、新颖的谋篇布局、闻所未闻的写作素材……剩下的,是赤裸裸的文学本身——语言雕刻。
祛除了那些辅助性的元素,福楼拜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文学的本身“形象的语言表达”上。
作者对文字的精准把握,你不得不拍手称快。
教室里因为老师的压制而被迫终止,却还未完全平息的笑声,他如此写:
就听轰的一声,乱哄哄响成一片,强音越来越强,还夹着尖叫,跟着就又变成零星音符,好不容易这才静了下来。笑声堵是堵回去了,可是有时候还沿着一排板凳,好像爆竹没有灭净了一样,又东一声,西一声,响了起来。
包法利资质平平,却取得了各方面都符合自己意愿的理想妻子,心中那份难言的欣喜,他这样写:
于是他走在大路,尘土飞扬,如同一条长带子,无终无了,或者走在坑坑洼洼的小道,树木弯弯曲曲,好似棚架一般,或者走在阡陌,小麦一直齐到腿弯子,就见太阳照耀肩膀,鼻孔吸着早晨的空气,心中充满夜晚的欢愉,精神平静,肉体满足,他咀嚼他的幸福,就像饭后还在回味消化中的口蘑的滋味一样。
写包法利夫人在冗长时日中的烦闷和百无聊奈:
生活凄凉得有如天窗朝北的顶楼,而烦闷却是一只默默无闻的蜘蛛,正在她内心各个黑暗的角落里结网。
写阅读的感觉: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时候看书,模模糊糊,遇见你也有过的想法,或者人影幢幢,遇见伊特来自远方的形象,就好像你最入微细腻的感情陈列出来一样。
读完这些文字,你一定不陌生,对吗?因为,这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都曾在我们脑海中闪现过,只是,我们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而福楼拜,用一把鬼斧神刀,将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思想,雕凿出清晰的模样,展现给读者。
�落笔时,我抬头,看见晨光熹微中,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它们彼此站着,不说话。
(完成此文,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早上加一个下午。写完后,又删删减减,字斟句酌。落笔时,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