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make me think》它的副标题是“访客至上的web和移动可用性设计秘籍”。
它是我入行第一本产品类书籍,对彼时还是职场萌新的我而言(初入猎聘时连“面包屑导航”都不知何物),不可谓不大,也可以说此书是我业务能力的基石(虽然现在还在精进的路上)。
时隔多年,趁着疫情期间review一遍本书,强化记忆。
深切觉得,老外书籍一点都不“装逼”,国内书籍大多是让人觉得概念眼花缭乱,空而无物;而国外书籍,特别是美国书籍,常常是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的阐释。
带着欣赏作品的眼光读此书吧。
像是身边有位老友的谆谆教诲,教导产品经理怎么做一款人性化的产品。
Part 0 序言
1.作者写本书第一版,正好赶上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2006再版。
2.互联网13年像现实世界100年那么长。
3.这个世界已经变了:硬件技术、网络、用户体验设计成为主流。
4.万变不离其宗:产品是关于人的设计,技术可以日新月异迭代但是人性演化很慢。
5.作者身份:可用性专家——把迷惑地方记下来并call会,或提交报告。(国内是否应该也有此工种)
6.一条关键的可用性原理:某个东西需要投入的时间越多,或看起来那样,它将来就会用得越少。
7.可用性:有用、可学习、可记忆、有效高效、合乎预期、令人愉悦“爽”。(个人理解:产品要最大程度地对用户向下兼容)
1
指导原则
Part 1 别让我思考:Krug可用性第一定律
1.别让我思考:终极法则
进入页面一定是不言而喻、一目了然、自我解释的。
强迫我们思考的地方——“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文案、形式(是否可点击)、布局等。
2.如果你做不到不言而喻,至少要做到自解释(美图秀秀)
3.为什么它那么重要:让一切看起来美好(好的数字建筑)
Part 2 我们实际上是如何使用Web的:扫码、满意即可、勉强应付
1.第一个事实:我们不是阅读,而是扫描(人类习惯)
对3类感兴趣:a.与手头任务有关 b.我们个人兴趣 c.潜意识“免费、大减价、美女,自己名字”
2.第二个事实:我们不做最佳选择,而是满意即可
《力量之泉: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主观意愿而非决策模型。(生活中大量都是潜意识在做决策,否则人会累死)。
3.第三个事实:我们不是追根究底,而是勉强应付
人们不会以设计师的方式用硬件或软件,但也能用得大差不离。
a.对我们来说不重要的事情 b.发现某个东西能用就一直用它(所以给老年人讲手机等科技产品使用,会是好项目)
但是让用户用得符合预期、容易上手,才能发展为老用户及更好地服务他们。
4.如果生活给了你柠檬
就像设计了不起的广告牌吧。
Part 3 广告牌设计101原则:为扫描设计而不为阅读设计
(101法则:比喻别人知道100条,你知道101条)
1.习惯用法是你的好帮手——符合用户心智/潜意识
替代方案a.同样不言而喻 b.带来很大价值(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简洁胜过一致。
2.建立有效的视觉层次
重要部分突出、逻辑上相关视觉上也相关、有内在逻辑的部分嵌套(信息架构)
3.把页面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区域
广告盲点(乐居m站)
4.明显标识可以点击的地方《日常事务设计心理学》
5.降低视觉噪声
三类视觉噪声:眼花缭乱、组织不当、太过密集。(有罪推定法,来降低视觉噪声)
6.为文本设置格式,以便扫描:使用标题、加粗、与内容紧密度、保持段落简短
参考《消除文字》。
Part 4 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什么用户喜欢无需思考的选择
1.krug可用性第二定律:点击多少次没关系,只要无需思考准确无误。3次无需思考的点击相当于1次需要思考的点击。
2.《有效的表单:为可用性设计web表单》
3.必要的帮助支持:简短、及时、不会错过(伦敦街角的指示)。
Part 5 省略多余的文字:不要在web上写作的艺术
1.krug可用性第三定律:去掉页面上一半文字,把剩下的再去掉一半。
2.消灭欢迎词。
3.消灭指示文字(或只留必要部分)。
2
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方面
Part 6 街头指示牌和面包屑:设计导航
1.如果在产品内找不到方向,人们不会使用它。
2.网络导航101法则
通常是为了某个目标(“大明用户”)。
你会决定先询问还是先浏览(询问是搜索)一部分是搜索狂用户,另一部分是链接狂用户。
如果选择浏览,则在链接中穿行。
找不到想要的东西,那么你会离开。
3.无法承受的浏览之轻:与物理建筑不同,数字建筑感觉不到大小、方向、位置(收藏的重要性)
主页及tabbar就是一个“北极星”。
4.导航用途:告诉我们有什么、如何使用、建造者的信心。
5.全局导航内容:站点+栏目+实用工具+搜索(APP也适用,特别是分享出去的页面),子页面都有返回主页方法。
6.搜索:避免花哨用词+指示说明(“输入关键字”会显得很土)+搜索范围。
7.对低层次的导航重视不够,用户在子页面花费最多的时间;页面名称,及点击相关性;web要有面包屑导航;Tab受人喜欢。
8.“后备箱测试”
Part 7 Web设计中的大爆炸理论:让人顺利开始的重要性
1.想想主页要完成的任务:站点标识和使命、站点层次、搜索、导读、内容推介、功能推介、实时更新的内容、交换链接、快捷方式、注册。
2.同时还要完成:让我看到自己在寻找的东西、我没有寻找的、从哪里开始、建立可信度和信任感。
3.web设计的大爆炸理论:访问一个网站,最初的几秒特别重要(主页及各种落地页)。
要让别人一眼知道:
Q1这是什么网站/产品?
Q2我能在这做什么?
Q3网站上有些什么?
Q4为什么我应该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
4.如何传达:口号、欢迎广告、了解更多(介绍性视频)、结构清晰知道哪里搜索哪里浏览
5.为什么金鹅那么诱人——主页拥挤的共有区域悲剧
3
确定你没有做错的几件事
Part 8 农场主和牧牛人应该是朋友:如何避免争论的浪费时间
1.很多研发团队的“信仰大战”——很少能够让人们改变原来的想法
2.更深层次原因——“职位情绪”
3.所有的web用户都是独一无二的,经过仔细考虑、实现和测试的设计就是好的。没有简单“正确”的答案。
4.信仰大战的解药:测试,实地观察人们对它的看法和用法。
Part 9 一天10美分的可用性测试:让测试简单
1.大部分测试完成的方式:太少了,太迟了,而且定义错了测试内容
2.焦点小组不是可用性测试
焦点小区:项目启动时需求收集
可用性测试:观看用户使用一些东西的场景
3.关于测试的几个事实
a.要做优秀的产品,一定要测试;
b.测试一个用户比不做测试好一倍:找一位志愿者之星一些任务,不超过10min,却能避免很大的浪费;
c.早点测试以为用户好过最后测试50位用户。
4.自己做预算的可用性测试:
具体见作者另一本书《妙手回春,网站可用性测试及优化指南》
找几个参与者+一个共享屏幕可以观看操作(在你身边为你设计也参考此法)+宽松招募曲线上升
5.怎样找到参与测试者
群组内、分类信息网站、社交网站、邻居朋友都可以,付费。
6.在哪里测试:安静房间并加上一部电脑+屏幕共享软件+录屏软件
7.选择测试任务+准备测试数据(账户数据等)
8.测试过程:欢迎部分+提问部分+主页观光+任务测试+问题探查+结束语
9.典型问题:用户不清楚概念+找不到自己要找的字眼+内容太多了。
10.问题评级:收集问题列表、投票选出最严重的10个问题、问题评级、建立bug列表并管理。
建议:抵制添加的冲动,要尽量做减法;不要太看重人们对新功能的要求(用户是问题专家而不是方案专家);忽略偶发问题。
4
大的方面和外界影响
Part 10 移动:不再只是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城市了
1.苹果最划时代的发明是滚动+手势,移动设备是未来的浪潮。
2.区别在哪里?基本可用性原则一致,只是移动得更快,阅读量更小,更碎片化时间。
3.一切都是妥协:任何设计都是约束下的美学。“用林肯的话说:你能做到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某些时候取悦某些人”
4.狭小空间的苛刻:任何设计都是约束下的美学。“用林肯的话说:你能做到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某些时候。
层次更深;
能去掉的内容就去掉;
可伸缩设计(动态布局、流式设计、自适应设计、响应式设计)非常繁琐、难以完善;建议允许缩放、不要让用户站在门口、有各种版本切换的入口。
5.web没有光标=没有悬停=没有线索 但移动端不是
6.扁平化设计是朋友也是敌人
7.速度慢会给用户带来挫败-载入内容的选择
8.移动应用更需要可学习、记忆(Asketch手势问题)
9.移动测试:录屏和屏幕共享软件(苹果的AirPlay)。
Part 11 可用性是基本礼貌
1.产品三观——做正确的事,为用户考虑周到。“我的产品值得尊敬吗?”
(你的产品里有你的三观,我为在sinaLJ做的与自己产品三观相悖的事情而shame)
2.好感存储器——NPS净推荐值。
3.减分的方式:隐藏我想要的信息、因为我没有按照你们的方式行事而惩罚我、询问我不必要的私密信息、敷衍欺骗、给我设置障碍、网站看上去不专业。
4.加分的方式: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并明白简易地提供;告诉我我想知道的;尽量减少步骤;花点心思;知道为毛有哪些疑问并解答;协助;容错;如果崩了记得道歉。
Part 12 可访问性和你
1.最大限度地向下兼容——老人、孩子、残障人士。
2.如何做:改正所有人容易混淆的可用性问题、看两本可访问性书籍、小成本提升(合适的标题、阅读器、键盘访问、明显对比)。
3.创建一份可访问性良好的模版。
Part 13 指点迷津
1.发现自己独立无援,没人支持可用性设计,你能做些什么?
2.首先清楚你的领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异同点(一个是对产品,一个是对用户全周期)
3.如何说服管理层:演示ROI、用他们的语言说话、让老板观看可用性测试。
在你的个人时间进行测试。理解管理层。弄清楚自己在公司中的位置。抱着分享知识而不是宣扬真理的心态。
版权归(ID:老卢产品私房话)个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欢迎关注公众号【老卢产品私房话】看更多干货,也欢迎微信我切磋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