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看完了,虽然不是小组必读书目,不过铁三角约定,我们一起分享共读此书,也给了我完成的目标感。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第二部分: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可以解读为第一部分是分析问题,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会自发的选这本书来共读?就我自己而言,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抱怨父母的,特别是在养自己的小孩时候,有时候会发无名的火。有时候,能点起自己无名之火的源头,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放旁人可能就忽略过去了,而我偏偏能揪住这一小点,兴起熊熊大火。那我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我很想找到根源。
前言中写到“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是负罪感。”对家庭如是,对社会环境又何尝不是呢?在我出生前的年代,也就是我父母的少年青年时代,他们过的生活岂能用太平日子来形容。他们的物质条件、精神状态,根本是我无法想象的。家庭根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呀。但这句话是对的,毕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父母播下爱、尊重和独立的种子,和父母播下恐惧、责任或负罪感的种子,收获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像现在,我是家长,我不能再用有毒的观念去祸害孩子了。虽然有时候会无意识的回到老观念,但是想想未来,真正的爱能带来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是值得我去学习去改变的。
对我来说,父母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做到照顾好孩子的义务。留守儿童问题至今依然是社会重大话题。第二章的字句段,很多都能戳中我的点,看着扎心。但是,能把过错的板子百分百的打到父母身上吗?他们也是想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他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也努力求神拜佛。至今我不信神不信佛,就是觉得神佛把父母的注意力、钱财都吸引走了,是我自始至终的“敌人”。他们的认知层就在那里。
为什么说不称职的父母也是有毒父母呢,“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被剥夺了童年的孩子,不得不变身为“小大人”,他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便学着干脆否认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还有另外一点,对于身陷角色颠倒的混乱之中的孩子来说,无力感如影随形。
在第十三章,作者在解释为何要与父母对峙里写到”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读完书,我想大概还不至于找父母对峙,认清了原因,运用我们的四大能量去观照自己,观照父母和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