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曾语:“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为不留遗憾,决定到虎丘“偷得浮生半日闲”。
呼朋引伴不至,便也乐得一人独往。虎丘之下,绿水环绕,过石桥,即见山门屹立前方。顺着导游所指,发现殿座横梁明显拼接而成,并非整木,故该山门名曰断梁殿。其原理如何,未听得真切,大意是古之工匠利用杠杆原理巧心营造而成。
出断梁殿,一条宽约两米的石径依山势缓缓而上,左侧拥翠山庄傲立其上,右侧茂林怪石俯瞰其下。顺石径而上,导游指向路旁一口古井及一块怪石,说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梁代憨憨小和尚,自幼眼盲,一日被青苔滑到,心想潮湿处多有泉眼,于是以手刨坑。其师兄谑笑称:“你若能挖出泉眼,我则化成蛤蟆替你守井。”憨憨不理,继续以手刨坑,最后竟然真刨出一泉眼。泉水清冽,喷涌而出,触碰到憨憨眼睛。奇迹发生,憨憨复明,师兄却变成一块石头,形似蛤蟆,蹲守在泉眼旁边。故事荒诞,也就博君一笑。继续前行,就来到苏州负有盛名的试剑石。该石据传被干将莫邪二剑劈开,一道裂缝将青石一剖为二。我俯身触摸缝隙,只觉十分光滑,似有几分森森凉气。石径之上,还有石枕、石桃、真娘墓数景,也就随导游走马观花搬走过。
石径尽头,有一片开阔地,地势西高东低,三方大小不一的石堆盘陀其上。导游指着石崖三个篆体字,问游客是否认识?答案千奇百怪,有“坐刀子”“坐尺子”,据导游说,以前还有戏谑者称“坐月子”。导游继续介绍,此处即南朝高僧生公讲经处。空地石堆可坐千人,故曰千人坐,又称千人石。
千人坐,右侧有白莲池,池中有点头顽石、卧水睡莲,左侧是虎丘剑池。只见“剑池”二字蚕头燕尾、遒劲苍然,“虎丘”二字弱了七八分气势。听得介绍才知道,古之“虎丘剑池”系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所书,因年代久远,“虎丘”二字日渐湮没,后为明代之人描摹扑刻而补上。所以,又有了“真剑池假虎丘”之说。来到剑池,只见它前宽后窄,一潭碧水,清澈见底,数十尾锦鲤悠游其间。两侧高崖壁立,青藤蔓草覆盖其上,最引人注目还是那篆刻的“剑池”“风壑云泉”等摩崖石刻。为甚文雅清幽之水会唤作剑池?据说,此处即吴王阖闾葬池,有鱼肠等名剑陪葬,又因形似一口平放之宝剑,故曰剑池。
离开剑池,拾阶而上,过石桥,经致爽阁,穿过月门,即来到苏州云岩寺塔。塔高七层,取七级浮屠之意,塔身呈八边形状,取意四面八方。稍稍站远一些,即可发现该塔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所以,又被称为虎丘斜塔,其建成之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早上200多年。对此虎丘最负盛名之景,我也不能免俗,赶紧拿起在景区门口花十元所购之劣质自拍杆,尝试不同角度,与它来几个亲密合影。
离开虎丘斜塔,穿过千倾云、五贤堂、平远堂,顺山而下,离开主景区,来到虎丘后山。顺着绕山石道,我悠然前行,欣赏着两旁林壑岩泉,不时有小鸟轻落树枝,又振翅高飞。路过书台松影、通幽轩,景色又为之一变。郁郁葱葱之古树换成迎风轻摇之劲竹。竹林中,新竹随处可见,竹身笋衣未掉,但已长得碗口粗细,三五米之高,真像如椽巨笔。继续前行,是数十顷茶园。穿过茶园,又是一片竹林。较前处,此处竹林更为茂密。两侧修竹已交相掩映,二尺见宽之石道也成通幽之径。
行至竹林深处,耳听得淙淙流水之声。寻声过去,见数石错落堆砌,泉水哗哗涌出。我见水心喜,鞠一捧清水,洗去登山之疲惫。泉水顺着沟渠往山下流去。我缘水而行,却发现一景——卷石勺水。泉水经此处,一折三叠,倾泻而下,流入西溪。缘溪前行,则发现一处宅院,一看匾额,原来是西溪环翠。溪水从左侧的桂子轩、环翠阁的前院流入,取意曲水流觞。顺着溪水往右,则是清风亭、聆音榭和戏台,整个建筑由连廊贯通。此处,推想应该是宅院的后花园。溪水在此处汇成一汪池塘,水边筑有清风亭,吟诗对弈之处,聆音榭应是焚香抚琴之所。见古人之园林,才知今日“壕”之豪宅,与之相比,判若云泥。对此美景,语言描述太过苍白,本应拍照佐证,奈何,过平远堂时手机电量已耗尽,自拍杆也随手送给一对苦于合影不成的情侣,以成人之美。
出了西溪环翠,沿着绕山石径,前行千步,就又回到断梁殿。还好,脚力尚健,又顺着拥翠山庄、冷香阁、致爽阁,登上山顶,来到虎丘斜塔,将没有走过的景点,统统走了一遍。毕竟,此次出游,还有为“大部队”探路之考虑。
日头偏西,虎丘之行暂告一段落。虎丘之美,美在山气日夕佳之自然风色,更美在驻足处皆典故之人文景观。她的美,就像一本书,得细细品读、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