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伴随我时间最久,也最容易波及到生活、工作和个人成长方方面面的一种情绪。
来自生活的焦虑,现在绝大部分原因是对女儿的陪伴和照顾不够导致的,有一次我出差回来在小区里看到女儿,她像看一个陌生人一样看着我,直到打开家门才意识到,是妈妈回来了,要抱抱要亲亲,每次想起这个场景就无比痛苦。再就是女儿已经过了周岁,每天吃的辅食还是很简单的几样,而我作为妈妈却没有多少时间,为她准备花样翻新的饭菜,均衡营养,早上出门的时候女儿跪在床上睡觉,我查了下应该不是积食就是缺钙,而我无法提供持续给力的照顾。上个月底出差三天,女儿晚上醒来看不到妈妈,一直一直哭,不让爸爸抱,直到给她毛绒兔子才慢慢安抚下,老公半夜给我发微信,说我应该多陪陪女儿了,刚刚培训结束回到酒店的我,已经忍不住泪流满面。
工作的焦虑,更是无处不在。公司三周年提出的“共好-五年之约”,我还没有有效的落地方案;现有业务线的发展已经看到极限点,而团队成员的成长需求却还无法满足;新项目测试中又出预期外的情况了;原有商业模式弊端越来越凸显,新模式需要先做小范围试点才能推行。
如果生活和工作的焦虑,都还只是短期问题,可以解决的话,那个人成长的焦虑,就是持续,并且不断攀升,还找不到有效解决办法的一种存在了。这也是梁宁老师这节课中揭示的很多人的痛苦之处:我想要的看不上我或者离我太远,而我能做得到的我又觉得不甘心,甚至无法直视自己的真实水平,公司组织发展体系的打造、个人效率的提升、007的写作等等都是。
从你能做到的“点”出发,从你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开始,不苛求于点,而要关注外部的势能。
这是我从本节中获得的最大的财富,焦虑情绪瞬间消解掉一大半。
我的很多焦虑来源,是跟我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2014年,我阴差阳错的从国企辞职,跟随现在的老大进入到现在的移动社交零售行业,而那时正是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时候,因为公司甚至行业内的高手都不多,我很幸运,从初级运营兼本职岗位HR到两年后成为合伙人,独立经营分公司,享受到这个崛起的经济体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从分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开始,焦虑情绪也就挥之不去了,开始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经营一家公司,之后焦虑新项目的测试能不能带来盈利和突破,现在担忧随着流量红利消失现有模式的可持续性。
但是,以上不都是在苛求基于个人“点”的努力吗?而个人的努力,只是在“点线面体”的既定框架内,作为一个“点”的挣扎而已。而人生的选择,远远比努力更重要,我更应该做的是,找到外部有势能的趋势,为自己赋能,为组织赋能。
如何寻找?我给自己定了两条线:泛泛的找和精准的找。
脱不花一直是我的偶像,在小马宋写的书《朋友圈里的尖子生》中,写到脱不花与罗胖的结识:在这之前一年时间里,脱不花一直处于一种与世界失去连接的状态,就是知道在你旁边和你平行的一条路上,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但你却不知道那是什么事儿,你自己这条路上可能还挺平静的,但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于是这些暗流涌动的种种想法,让已经处于物质满足,能力毫无焦虑的脱不花,在2013到2014年那个时间做了一件事,就是花很多时间参加各种圈子的活动,其实就是想知道别人在干什么。而别人圈子里的那些活动,特别是互联网的那些人,他们在说什么脱不花都不知道,比如有人说快速迭代,脱不花都要问身边的人,迭代是哪两个字。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种频繁参加活动的结果就是,她认识了罗辑思维的罗振宇。
这是活生生的泛泛的寻找趋势的案例,既然意识到要寻找有势能的趋势,那就该大胆走出去,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结识自己的“有缘人”,就像何帆老师给我们的发现小趋势的锦囊之一:每年给自己定三个目标,去一个新地方看看别人怎么生活、进入到一个新领域看看别人怎么玩、结识一个陌生人看看其怎么生活。
泛泛的寻找趋势,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还要基于行业发展趋势,精准的找。
对于我们零售业来讲,关键的是人-货-场三点。
从人的趋势分析,我们基于微信与客户一对一沟通的优势本应该是最能洞察客户情感需求的,但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应用到这一点,我们一直卖货,而不重视经营关系。如果我们充分应用现有庞大的零售客户群体,把卖货变成经营客户关系,让转介绍流量和复购流量,逐渐代替广告流量,实现客户的自循环,理论上就能实现从依赖广告流量的数据驱动模式到依赖关系运营的社群驱动模式的转变。而社群商业模式,正是当下的一个小趋势。
从货的趋势分析,没有什么捷径,就是不断打磨,把千金之石推上万仞之巅,尽可能获取更大的势能,支撑新模式的顺利落地。
从场的趋势分析,目前还是只有微信这一个成交场景,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场景的拓展,比如各大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未来的城市合伙人店,与微信形成反哺关系。
学习总结梁宁老师的产品课,本节又是意外收获,从“点线面体”去理解个人焦虑,焦虑的本质就是过度关注牵动情绪的“点”而忽视了下面的“线”、“面”、“体”。应该去关注外部的势能,找到外部势能的趋势,为自己,为组织赋能。同时梳理出寻找趋势的两条线,对公司的业务思考也更进一步。
附本节知识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