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的三篇文章,分别是《像牛顿一样》、《古诗滋养的孩子》、《给孩子“犯错误权”》。
第一篇讲的是如何对待孩子无意中犯的小错误,对这些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作者对待女儿此类问题的态度是,批评她像牛顿一样。这句话来自她女儿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牛顿降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开玩笑,把用人给他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作者认为,“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可以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话,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适得其反。而对于这篇文章,有一点我持保留态度,那就是「凡出于缺乏经验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缺乏经验的过错可以通过经验的丰富来避免再次犯错,而心不在焉的过错可能会一直重复犯,因为心不在焉也许是性格上的不足,而我觉得即便孩子会在过程中感受到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他们也还是会重蹈覆辙。那这样的情况,难道不应该严肃指出来并且引导他吗?现在的很多孩子明明知道不可犯却依然在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比如不写作业、丢三落四、不学习之类的。对待非道德问题要多给空间,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后,作为家长还是应该端出应有的态度,否则有些孩子会认为“理所应当”,更不把它当做一回事了,久而久之,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啊。
第二篇讲的是古诗在教育孩子中所产生的正影响。作者教孩子读古诗是这样的,「一起朗读,读熟了再一起背诵。」同时,她认为:不要过度解读古诗、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学习诗歌的目的要单纯、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要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对于这些,我深深的认同。纵观现在的教育,就是功利性教育,眼前说提倡传统文化,中小学课本古诗词的比重增加了。这本意是好的。可在实际教学上,还是采取机械化的背诵来让学生学习,不然就是老师满堂灌,讲解了一次又一次,美其名曰帮助学生理解进而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实际上破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老师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是因为课时安排紧张,二是他们也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古诗教学训练,只能这么生搬硬套着来了,三学生的兴趣也早就淡薄了,不能赖在老师身上。我印象很深的是小学的校长,他在教我们古诗的时候,先是自己朗读几次,再让大家跟着他一句一句的诵读,接着,他用自己夸张的动作和语调描述了诗歌的内容,让大家闭眼想象画面,最后领着大家背诵,直到每个人会了为止。那时的我们,因为他的语调和动作总能深刻地记住了那些古诗。所以,我想:好的老师并一定是他能把古诗讲解的多好,而在于他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因此,家长可以自己培养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而不是寄希望于学校教育,毕竟那只是杯水车薪,且还有考试这个功利性的评判标准在,更谈不上单纯了。
第三篇讲的是要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不给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而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自由,本质上就是在教会孩子宽容。她认为在具体教育生活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至原则是: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的事。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得不够好。如果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在“是”与“否”间选,不给说“否”的机会,而要在“是”的框架里给他一个A与B的选择。我想,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是成长性错误,那是必然要犯的,孩子只能从犯错中去学习,避免再犯,我们只需要宽容并引导他们即可,不可过分苛责。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容易再犯,这也是是“吸引力法则”的反向运用。如果是道德性错误,家长应在他们第一次犯时就严肃摆明态度,指出弊端,切不可给第二次饭的权利。其中,我最喜欢这段文字,「文字经常会误导人,爱和溺爱表面看来有共同要素,事实上它们不是一种东西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爱必定包含着自由,而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过度管制的出发点可能是爱,但结果是走到了爱的反面,是反爱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恶果现在有目共睹,原因却一直被错误归纳。」绝大部分人都以为,「溺爱」就是多度的「爱」而已,认为不要过度就是正常的爱了,而作者却能精辟地指出,其实爱是反爱的!溺爱表面上看是纵容孩子想干嘛就干嘛,实际上是剥夺了他能干嘛,他会干嘛的自由。比如,孩子哭闹要某个家中已有的玩具,家长不忍心他哭就买了。这看似满足孩子需求,实际就是剥夺了他学会管控欲望的能力,也会让孩子认为哭闹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以后他到了社会,是否也会以这种撒泼的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呢?愿那些对孩子百般溺爱的家长好好看看这段话,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阅读在继续,思考也在继续……
2018.10.31(第二章摘抄)
1.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①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②“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③(①②③分别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第二版202-20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