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这是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立夏当天,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自己的家乡越州山阴(浙江绍兴),写下的一首关于立夏节气的诗。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当城门插上红色旗帜的时候,春天就结束了,身为司春之神的东君,也是时候备好车马,要启程归去了。
“东君”,又称“青帝”“勾芒”,是传说中的司春之神、东方大神,守望春天的春神,也是主管农事的神。
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可预防心病发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宜多食: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等。
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生葱,生蒜,辣椒,韭菜,海虾,牛羊肉等。
晚上宜梳头:这里的梳头,指的是中医的“拿五经”。也就是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立夏后气温逐步升高,夏炁(气)与心炁(气)相通,最容易出汗。汗为心液能量的外透,含有先天能量,就不可以过度耗散丢失,还要注意适量饮水,及时补充体液,并且防止过度地大量排汗,带走身内精华。
立夏时节,各种运动不宜过于剧烈,最适于采用节奏和强度舒缓平和型的运动,如太极类运动等。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