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银行办事,由于人数比较多,只能耐心等待,闲来无聊,我就观察起四周来(我属于不喜欢玩手机那类),由于自己是做幼少儿教育的,也对小朋友比较敏感,一对母女吸引了我的眼光。
小女孩大概3岁,会自己走路,非常活泼好动,能看得出是一个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的宝宝(3岁年龄段的宝宝正处于体验式成长阶段,对所有的事物好奇也不足为怪),什么都想体验体验,这不,她正在玩饮水机里的纸杯子,玩的不亦乐乎,妈妈发现了,马上过来制止,可谓是软磨硬泡,“宝宝,你刚刚已经玩了很久了,现在不可以玩了。”孩子无动于衷,兴头反而更足,被妈妈阻止了,更是哭闹起来,不达目的不罢休,妈妈的性子也是到了极限,轻轻地打了几下孩子要去拿杯子的手,孩子哭得更凶了,妈妈也吼起来了,我说了不可以(场景自行想象)。最后孩子被妈妈强行抱到外面去了,去玩别的去了,妈妈是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我看了这一幕,内心其实是非常着急的。正如我前面所说,处于3岁的孩童,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是很正常的,大人强行打断孩子的体验肯定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然而在成人的世界里一直浪费新的杯子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那么怎样让孩子既听话又不会闹情绪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
“哎呀,宝宝,你在玩水杯呀,好玩吗?那宝宝,妈妈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来,过来,你先让妈妈抱抱,秘密是不能说给被人听的,只能我们两个人听见。”趁着宝宝做在怀里的时候:
“宝宝,你看,这里这么多叔叔阿姨,待会儿他们口渴了是不是要喝水?那叔叔阿姨们用什么喝水呢?大家好像都没带水杯耶。”
“啊,我知道了,是用这里的水杯对不对?那宝宝刚刚一直在玩水杯,待会儿叔叔阿姨口渴了就找不到水杯喝水了,我们现在把这些水杯留给大家喝水好不好?”相信这个时候孩子肯定很乐意按照你说的去做。
很多时候成人觉得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说的话,这种观念大错特错,孩子虽小,但是主观感觉是非常直接的,孩子觉得舒服,就会从了你,孩子觉得不舒服会变得变本加厉,这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妈妈强行制止的方式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孩子肯定会不干的,并且还会和大人对着来,而我提供的参考方式,仅把孩子抱在心窝里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而卸下反抗心理,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并且让孩子自己判断,相信孩子心里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小宝宝在外面玩了一小会,自己又跑了进来(估计趁妈妈不注意,能想象妈妈内心有多累),这次愈发“嚣张”,竟直接要抢保安大叔手里的棒子(这个小朋友胆子也是蛮大的,完全不怯场),保安大叔不知所措,但也尽量做到温柔,细声细语地说道:“这个不能给你,你再抢就打你了。”说毕,还果真打了孩子的手,虽然下手不重,却不是适当行为,妈妈慌张跑了过来,又把孩子带到外面去了。
以上这次观察给我两个感受:1. 大人经常和孩子说不。不准动那个;不要乱跑,会摔跤的;叫你不要吃那么多雪糕,现在肚子疼了吧;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不行!
作为21世纪新时代父母相信大家都听过一种教育理念,那就是少跟孩子说“不”,“不”代表否定和消极,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孩子会变得不自信与悲观。想象一下,不要说是孩子,如果成人想做什么事情,别人老是跟你说不行,你不可以这么做,心里也肯定不舒服。
2.孩子发脾气了,家长一般都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家长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设身处地想如果是自己处于那种境地,自己是否也会不开心发脾气。理解孩子的情绪是解决一切不愉快的法宝,如果孩子不开心了,第一步不是无视与否定,而是要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理解孩子。这时孩子的心理活动是这样想的“连妈妈也这么认为,妈妈是和我一起的,”这时候孩子的气其实已经消了一半了,这个时候再来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一般能听得进去些。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并很气愤地吼“你到底要干什么?有什么事情你说出来呀。”这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可怜,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帮自己,不理解自己,孩子会越发觉得委屈,后面闹别扭就不再是因为第一件事情,而是因为爸爸妈妈的不理解。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主要取决于妈妈的修为,带孩子虽然不容易,却也没有比登天还难,只要多用点心,家里就会充满爱。育儿是门学问,我们一起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以杜江写给嗯哼的诗结尾: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