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针灸腧穴知识,我是认真的!希望大家能多了解我们的祖国医学相关知识。
这样也不枉大学学了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的历程。
乍一看可能枯燥,但是都是妥妥的干货呀,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来了来了,今天的重磅分享:特定穴!
特定穴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称号!!!
分成以下十种,它们分别是: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
一、五腧穴
十二经中有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它们都在肘膝以下。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而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难经*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临床上,井穴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治疗热病;输穴可治疗关节痛;经穴可治疗喘咳;合穴可治疗六腑病证。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
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二、原穴
十二经络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为“原穴”。
阴经五脏之原穴,就是五腧穴的腧穴,“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阳经六腑腧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别。
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是十二经的根本。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原穴会有所反映。
针刺原穴可使三焦脏腑原气通达,从而维护正气,抗御病邪,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参考文献:《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