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汤的其心可诛,喝汤的愚不可及。
怨天尤人还不够,现在推手开始向父母下手了,要命的是已经洗脑无数,但凡真听进去的并以此评判人生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白眼狼,亳无底线,丝亳没有感恩之心,这一类人绝对是现实中从不自知、永不知足的那些人的共性,绝无例外。
自己怎么长大的,记吃不记打,反倒挑上了父母的不是。照这个逻辑,但凡不完美的,但凡家境不优越的,但凡满足不了索取者的,但凡比不上所谓更好的,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父母都不可饶恕,更是给自己好吃懒做、坐享其成、好高骛远找到了多么合理的借口。
照这个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也三代人了,事实已证明普遍性的一代比一代强,那前两代原生家庭岂不成了谬论?轮到这第三代中的很多人了,只挑利己的一面无限放大吗?
别扯什么"莫经他人苦,别劝他人善″。试问有多苦,又有多善?就解释下这句鸡汤中的苦与善有什么关系,明明最低级的偷换概念,居然可以把受过中高等教育的脑洗了,无非符合其精致利己而已。
要抬杠的也别举什么个例了,亳无意义,无非是在汤里还要再自己加料罢了。
文/海纳百川8090
"原生家庭"这个心理学概念,在当代社会话语中已然异化成一把双刃剑。当部分人将现实生活困境归咎于父母时,这种论调确实容易演变为新型的精神鸦片,它既能镇痛,又令人成瘾,最终腐蚀的是个体对生命的自主担当。但若因此全盘否定家庭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则又陷入了另一种认知的偏颇。
原生家庭的影响客观存在。童年经历会深刻塑造大脑神经回路的发展轨迹;发展心理学也证实,早期依恋模式将影响人一生的关系构建。但这绝对不是为推卸责任张目,而是为自我认知提供一张精确的导航图。就像医生诊断病因不等于鼓励病人怨天尤人,认识原生家庭的影响恰恰是为了更精准地自我疗愈。
但当下的异化令人忧心。社交媒体上,"父母皆祸害"的极端论调获得大量拥趸,将复杂的代际关系简化为单方面的受害者叙事。这种思维暗藏双重陷阱:既用"不完美"偷换"有害"概念,将普通家庭的寻常摩擦妖魔化;又用静态视角看待动态人生,忽视成年后自我重塑的可能性。更堪忧的是,这种叙事正在制造新型的"心理巨婴",他们以童年创伤为终身免责金牌,将心理治愈变成确认偏执的仪式。
健康的反思应如考古而非拆迁。认识原生家庭的影响,是要在理解地基结构的基础上加固建筑,而非将生活的不如意统统归结为地基缺陷。那些真正走出阴影的人,往往既看清了童年的局限,也看清了父母身为凡人的无奈。这种双重视角下的慈悲,远比简单的归罪更为厚重有力。
鲁迅曾言:"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直面既包括正视过往的真实影响,更包含对当下选择的完全担当。成熟的心灵懂得在时光长河中定位自己:既不做沉溺过去的伤痕展览者,也不当否定现实的虚假乐观派,而是成为手握现在这支笔的生命改写者。
父母与子女这场亘古的对话,终究要超越简单的对错二分。当我们停止用放大镜检视父母的过失,因为世上不可能有完人,转而用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成长,那些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才真正具有解放心灵的力量。
与其费那些时间与精力去怨天尤人,
不如用那些时间与精力去塑造人生。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这个最普世的人生价值观正被推手腐蚀得千疮百孔,实质上已坑了不知多少普通的人生,尤其是下一代,最令人不耻的是居然还有人能振振有词,竟在某音里开直播、开电台长篇大论,下面还一群群的认同与附和声,像极了某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