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根深叶茂
清朝苏州孝廉曹锦涛,医术高明,无论什么疑难杂症,都能妙手回春。这天,他正要出门时,发现门口跪着一个女子,见到他便哭着哀求:“先生行行好吧!我们家穷,是在请不起别的大夫,我姑姑病重,等不得了!”曹公听后立刻前往救治,可当他看病结束离开后,病人发现枕头下藏着的五两白银不见,怀疑是曹公所为。于是那女子上门问罪。曹公见此并未多纠缠,拿出五两银子给了她。女子回家后,姑姑又说银子找到了,女子十分羞愧,赶回曹公住处送还银子并赔礼道歉。但女子不解道:“先生既然是被冤枉的,何苦还说自己偷了银子?”曹公说:“我一心希望你姑姑的病快好,要是不承认,她一定急得病上加病,甚至再也无法医治。我只求你姑姑病体康复,不怕别人说我偷钱。”这一片忠厚之心感人肺腑。曹公所生的三个儿子,长子为御医,活到八十多,家境殷实;次子当了翰林,官一直做到藩台;三子也是翰林,精通经史,著书立人;孙辈乃至曾孙辈,人才济济,门庭显赫。家庭承载着我们无数的喜怒哀乐,一个充满抱怨与争吵的家庭,无论输赢,输掉的总是孩子。一个家庭,父母情深,兄弟和睦,家庭才能温暖。
我们无法选择生养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大,那他们的影响越小;
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响越大。
每个人出生后都有一个生物的自我,还有一个家庭的自我,随着你后来受教育还有一个教育的自我。
在受教育的阶段,你有机会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到世界跟你的家庭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追求。
加之在社会上的历练,通过这些你如果能够形成这种独立的认知,你会批判或者借鉴家庭给你的三观、处事方式,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时候原生家庭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鲁迅的原生家庭对他有影响,但如果是按照原生家庭的期望,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财主或者资本家,但他通过教育、反思和睁眼看世界却背叛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期望。
在生物、家庭、教育的自我里面,教育本应承担更大责任。
但因为我们的教育主要成了用来应付考试和做表面文章的训练,对人的正向价值观影响较少,导致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认知,导致我们在许多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他身后家庭的样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的人,虽然看起来学历很高,但头脑中却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和认识,完全是封建时代的思考。这甚至连家庭都怨不上。
尽管人们对大学扩招骂声一片,但我一直认为它做的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走出他们的家庭、村庄和城市,看到外面的世界、跟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给每个青年人提供了机会,即便是在一个三流的大学,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有机会去接触许多人类的美好传承、看到不一样的同学老师并了解他们的处事方式和三观,让你对自己的家庭和原来深信不疑的认知进行反思与批判,从而有机会去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另一个伟大的机会是互联网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通过互联网让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还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优秀的理念、方法、成果,并可以学习他们。
而且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也给每个个体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学习、财富积累、做事方式等。
大部分青年人得到的受教育机会和互联网为我们个人长进提供的可能性,让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摆脱你原生家庭的桎梏,站在一个更新的平台上。
但悲催的是,大部分人却不会利用这种机会和方式。
读很多年书却不会学习,整天淘宝天猫却不会用互联网长进自我,信息爆炸知识过载却无法形成自己的定见和判断。
更悲惨的是,许多人甚至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和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机制和规则。
光等着天上掉馅饼,只会怨天尤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但当需要它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候,就退缩了。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原生家庭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自己是否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然后就是你有没有为这种意愿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
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如果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有良好实践的机会,但你不愿意去实践、不愿意去学习,这谁也没办法。
所以相比较来说,好的家庭只会让你不会太差,但要成为顶尖高手,这不是充分因素,甚至也不是必要因素。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因为父母的爱有残缺。
但据对美国总统这个群体的数据统计,当美国总统的这些人出自单亲家庭的比率要远远高于社会上单亲家庭的平均比率:
奥巴马就是出自单亲家庭,而克林顿更是一个遗腹子,在他出生前3 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这也许就是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倒是那些条件艰苦的人,被条件所逼迫,如果他不被打倒,就可能做出卓越的成就。
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否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独立的认知和判断。理论上讲,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家庭。
但如果你不愿意去行动和努力,而只学会了抱怨,那就会成为原生家庭「控制」的下一代。
当然,你想要独立,则需要持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在这个过程里面,你要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够事半功倍。否则空有改变的意愿,却无法敲门而入。
当父母对自己的爱变成一种枷锁的时候,自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受都是父母的控制,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虽然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但是也剥夺了自己的自主生活的权力。人开始的起点,都是和自己父母的关系,自己无论到哪里落地,无论自己展翅高飞到什么地方,原生家庭是自己根基所在,也是树立自己价值观的地方。有的人用一生去脱离原生家庭的“控制”,结果并没有脱离,反而陷入到原生家庭的纠缠之中。
01
面对“控制型”父母,离得远就摆脱了吗?面对控制型父母,孩子的通常都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不想被控制的时候,就想逃避得远远的,就不需要被父母控制了,可是当自己越逃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没有脱离原生家庭的控制,并没有如同自己想的那样的轻松。原生家庭以父母为核心构建的一个王国,父母拥有最高的权力,他们拥有最高的话语权,下达的都是圣旨,你只有听命的义务,当你稍有反抗,对方就会采用各种的打压的惩罚,让你顺从,你不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你不可以不听话,你不可以不乖。他们都有各种方法制裁你,你会变得越来越无助。当你逐渐长大之后,你已经成年了,依然没有办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常见的远离父母的控制孩子,会通过到远的学校,找远的工作,远的城市结婚等,这样的远,是通过距离来拉长这样的控制关系,觉得距离是可以帮助自己疗愈自己内心的伤痛。我有一个学员小希,她说为了摆脱和原生家庭的控制,自己选择了很远的大学,想着离得远都可以的,当父母知道报的大学远的时候,他们不同意,甚至阻止自己去上大学。当时自己都崩溃了,为了能够上这个大学,最后自己妥协,让妈妈过去陪读。大学毕业之后,父母又让她回到自己的城市,开始帮助他安排工作,介绍对象。父母就像影子一样追随者自己,让小希感觉到窒息的,自己想逃也逃不了。和小希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女生小夏,她同样的选择了以很远的大学,离开了父母之后,不再给家里联系,她并没有给父母电话和地址,大学毕业之后,消失在自己的父母的世界。自己找工作结婚,如同她自己都没有父母一样。当自己结婚成家之后,发现自己逐步也变得和自己妈妈一样的人,对孩子管控,这个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逃离原生家庭的宿命,陷入了严重的抑郁,自己讨厌那样的父母,自己结果却变成那样的父母。距离上的逃避并不是真正的脱离原生家庭的“控制”需要做到心理上的分离,自己内心的边界,才是让自己真正的不在被“控制”。
02
从意识到对原生家庭的控制,你就需要学会新的应对模式。
父母越控制的孩子,孩子就越反抗和叛逆,孩子无论如何反抗和叛逆,最终都会妥协父母。因为你需要他们从经济支持,只有经济支持你才能够长大,才能够长本领,当你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和技能的时候,你才可以去和父母进行“对抗”。如果你现在只是一个小草,而你的父母是大树,这个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关系,你需要让自己这个小草变成大树的时候才可以有资格去对抗的。对抗不是用你的言语,对骂,攻击,而是用你的实力你的行为去证明你是可以的。
我见过一边抱怨这个父母不好,父母控制自己,不给自己自由的人,一边住着父母给自己购买的房子,一边不断给父母要钱。这样的大多数人,他们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我也不想这样啊,我不是没有能力吗?他们是我的父母就应该给我提供这样的条件。一边用应该来约束父母,他们就是欠我的,就应该给我支持,我就是弱小的,我需要他们的保护;另一边有自己非常牛的表现我不需要他们的,我是独立的人,我需要尊重,我需要公平,我需要平等。这就是自己的一个矛盾,也是一个笑话。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去谈民主,谈独立,谈公平,简直就是一种自我的亵渎,自我的不尊重,连自己都尊重,难怪你的父母会这样瞧不起你。
试问你是否可以瞧得起自己吗?想要反抗你的父母你就需要学会让自己的能力提高的方式,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去保护自己,去证明给你的父母,你是一个完全可以独立的人,你可以照顾好自己,也可以反过来照顾他们,让他们放心。不是父母要“控制”孩子,而是父母怕失去孩子,怕孩子不能够独立,怕孩子不能够保护自己的,一种焦虑,焦虑的背后就是惧怕孩子没有了他们的保护,就会死去一样。只有不断地保护,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孩子才是安全的,世界是危险的。孩子需要明白父母只是渴望孩子更加的独立,内心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行为的方式是错误的,当父母越保护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越变得不能够独立,而是依赖父母。父母内心一边渴望孩子独立,一边有渴望孩子依赖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和孩子一边想独立,一边要依靠一样的。
03.
摆脱原生家庭的“控制”,从小事做起
当你了解自己和父母的内心模式的时候,那就改变自己,从小事做起,看自己可以独立完成那些事情开始,最起码的就是生存的技能。生存的技能说起来很简单,你可以每天早起早睡,也学会做饭,洗衣服,打扫家务,你一个人的房间你完全可以做到掌控,你会发现你有用这个技能,你就有资格的告诉父母,爸妈我可以照顾我自己,你看看我的房间打扫得很干净,而且我还学会了做饭,那天做给你们吃啊。用你的行动去证明你可以做到很多事情的。如果你现在的收入不高的情况下,你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那就告诉自己,我是借父母的钱,我需要给他们借条,我需要在什么时间还给他们。这个时候你需要快速地提升你的工作技能,让你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现在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养活自己没有问题的,只要你足够的勤奋,都可以做到的,除非你不想做到,好高骛远,这个就是你在给自己一个逃避自己的面对事实的理由。从心理上必须要学习心理成长,破除依赖性,破除对父母“控制行为”的复制,这样才不会“长大后就成了父母”,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要承认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但是也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可以为自己负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遭遇,原生家庭情感被忽视的人,往往不懂得如何爱自己,更不懂得如何爱别人。而想要填补内心缺失的爱,唯有自救。
04.
自救的第一步,是觉察。你在童年中缺失的爱到底是什么?缺爱对你有什么影响?如何补足童年缺失的爱?我们无法回到童年,改变过去忽视和伤害的经历,但是认识过去,看到自己真正缺失的东西和内心深处的渴望,能够治愈自己,变成一个可以拥抱幸福的人。对待有缺陷的原生家庭,只有自强和自救,才是正确的做法。
良好的沟通,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如果沟通很困难,也可以不必沟通。有的来访者说:”很真实,面对拳头的时候,话都说不顺,多年来的那种受压迫。我面对我爸就是,面对别人可以辩论个不停,面对他,我只是又气又急,话抽抽噎噎地说,过后只恨自己废物“ 。其实,在这种沟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不必沟通。
父母之言,可以不听。即使他们比你高明很多,也仅仅只是参考。
不要做父母的教育者和拯救者。你有你的人生,他们有他们的。在这里我要说,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孩子,宁可被说冷漠,也要和原生家庭做切割。不是说让你不管父母,因为父母即使有再多的不是,大多数还是希望我们过得好的。而是暂时先从心理层面抛下他们,先去发展自己。等你自己得到了救赎,成为了一个独立强大,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
05.
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违法、不害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就OK。
我想你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首先考虑你自己的感受,要知道正常人都是快乐的,想办法让自己过的好一些,放开他们对你的影响和束缚,放过自己,可能你慢慢就会活得轻松一些,人生才会有转机。
06.
拒绝任何人控制你的生活,当然包括父母。他们有他们的人生,你有你的。
07.
如果有人因为你拒绝被他控制而受到冒犯、伤害,那是他的事,与你无关。
08.
既成事实,无法改变,就不去计较。对于原生家庭里伤害过你的家人,不要期望他们能认错,因为他们即使心里知道错了,也不会向你认错的,他们只会给自己找借口,然后把责任推到你身上。毕竟,家就是一个犯错了也可以不认错的法外之地,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不要抱有期待和幻想,期待家人知错后补偿你或者帮助你。
09. 未必需要去理解父母,也未必需要跟他们和解。
10. 不要试图改变父母
11. 不要证明自己能干,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12.不内疚,不自责,不悔恨。
13.不强求放下。把原生家庭当成慢性病好了,众生不能痊愈,但控制得好,还是可以健康生活。
14. 最核心的是:离远点。从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远离。
有的人一直走不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父母还有感情上的索取。其实父母他们应该还是心底里希望孩子好的,爱孩子的或者是有条件爱孩子的,但可能现在还不能理解这种感情,因为不想跟父母走太近。是因为无法从内心里跟原生家庭分离,很容易被他们影响,这是因为内在的自我还不够完善,对自己不够了解,对自己想成为什么人没有明确的想法。
15.
不抱怨,不纠缠,不求公正,往前走。事实上最重要的并不是过去,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当你选择改变时,所有的幸运都会奔向你。
16.
内心坚定,无畏无惧。改变最难的其实是你踏出改变的第一步,之后会越来越轻松,因为它是有惯性的。就跟骑自行车一样,前两圈非常的费力,但是越往后你越轻松,越轻松你越平衡。你曾经所受的那些伤害和自卑就像轮胎上的泥巴一样,等你从泥路骑上了高速路,它们只会被甩的越来越远。
我们有责任从自己开始,
不让过去代代相传的问题,
继续复制在孩子身上。
所以如何平衡爱与管教,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犹如老鹰的一对翅膀,要同时具备才能展翅上腾。
镜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两个属性:
一是“无条件的爱”,一是“公义”的性格;
前者是恩典,后者是真理。人需要无条件的爱,也需要有公义的法则。这样才能克制冲动,发展坚韧的品格,完成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