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个孩子在跑,妈妈在后面追,一边说:“不要跑,我不要你了哦。”孩子不听,还是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跑。妈妈不断重复:“跑嘛,我不要你了。”
为什么父母总爱用威胁、恐吓孩子的方式,来试图达到要孩子听自己话的目的呢?
另一次在公车上,看见一个去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她上车就往自己想坐的位置跑,但妈妈拉住她,让她坐在自己指定的座位上。小女孩很不情愿,执意要往自己喜欢的座位去,但妈妈板着脸,硬把小女孩摁在她指定的座位上。小女孩一脸的无奈和不情愿。
还有一个小女孩坐在自家车上,拿起别人丢在副驾座上的饮料瓶,喝剩下的饮料。对孩子爱得不得了的妈妈马上暴怒失色,大骂:“让你做公主你不做,你要做乞丐。”
为什么父母总爱替孩子做选择,而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主,因此开心快乐呢?
同事的小孩一岁半,同事说:“我现在不会打他,等他长大点。我不打就不打,要打就要把他打痛。不然他记不住。”
还有一次在街上看见一对夫妻,妈妈抱着个大孩子,啪啪啪地打孩子,一边说:“敢打妈妈!”孩子不断地哭叫。妈妈继续打:“还打不打妈妈?敢打大人!”孩子一直哭叫。
在一次生日聚会上,当着许多人的面,一个父亲把蛋糕硬塞进正在跟自己赌气的孩子的口中。
为什么许多父母都相信要对孩子严加管束,黄金条子出好人,不断跟孩子较劲呢?
多少的父母,还有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孩子的同时,使用的是恐怖、威胁、控制、批评、责骂的教育方式,这是爱的错误表达。
那些打孩子、训斥孩子的父母一脸的义正辞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特别是一些女人,说只有孩子是自己的,什么财产、男人都靠不住。
但是,孩子是他自己的。请放孩子一条生路。
不要做孩子生命的主角,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孩子不是父母解决人生问题的替代品。夫妻关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学业、事业等问题,都要自己去面对、解决。不要拿孩子来做挡箭牌:我学习不好、我事业不成功、我不离婚,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证明自己价值的工具。一些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生命意义的人,以生孩子来体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他们能够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来爱、来无条件地陪伴吗?
亲爱的父母们,你们可以选择不生孩子,不受这份累的啊。不要让孩子为自己不负责任的人生背锅啊。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当了父母的人,难道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喝斥时,自己内心的感受?为什么要一代代遗传不恰当的养育孩子的方式?
尤其是胆小、懦弱,或者脾气暴躁的父母,更不应该阻碍孩子独立自由地探索生命。
如果孩子能拥有不受父母控制、批评与干扰的成长机会,就能阻断家族的不良性格延续,孩子就能拥有一个与父母不一样的幸福人生。
二
每个健康的宝宝生下来都是优秀的,他们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他们渴望探索这个世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一个健康的孩子,各方面都比父母更优秀,比父母更有智慧。
如果是一个有心的成年人,观察孩子,可以得到许多的创意和灵感。
因为孩子没有大人的条条框框,和许多的应该或不应该的限制性信念和思想。世界对于孩子是未知和鲜活的。
而大人,吃过亏、受过挫折,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事先预警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行不通,我告诉你这样会怎样怎样。
孩子没有被想尝试的事情吓住,但是被父母的恐吓吓住了。孩子因此失去了探索、尝试的勇气,形成懦弱、胆小的性格,他从此小心谨慎。长大后,在工作中,或者遇到什么事,他就会下意识地想,这个行不行,那个可不可以?别人会怎么说?他没有培养出人生的勇气。
父母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教育孩子。孩子因此失去了体验的机会,从而也失去培养个人能力的机会。
父母的各种不放心,打断了孩子的自我成长。孩子从父母那里习得了各种不自然的限制、规矩。他的脑子里都是父母的声音,而没有自己的声音,还没有长开的生命力就已经在萎缩了。
一个经常被父母批评、指责、干涉的孩子,他的身体在收缩,他的身体会僵硬,身体会变冷,体质会变差,会常常生病。大脑里的脑神经元链接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学习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温暖有爱地对待孩子,孩子会形成温暖有爱的性格。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指责、控制,那孩子对父母也会是指责、控制。
放松面对孩子,相信、鼓励孩子,无条件地用爱陪伴孩子。耐心看着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探索世界,看孩子专注地做每一件事。孩子身处愉悦、肯定、鼓励、包容、安全的氛围中,他的身体细胞在健康生长,他的身体会温暖有力量。大脑里的脑神经元链接在往智慧的方向生长,他的学习能力会很强。他会是自信、勇敢、友爱的。
孩子不需要教育,孩子只需要父母的爱、陪伴和肯定。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用爱无条件地陪伴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长得最好的孩子都是自由的。
无条件的爱与溺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心态。无条件的爱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孩子有接受失败、犯错误的人生权利。
而父母永远用无条件温暖的爱肯定、鼓励孩子。
溺爱是焦虑、不信任孩子,也是怕孩子受伤或吃苦,不让孩子独立去体验人生的表现。孩子正在探索、尝试,动作缓慢、迟疑、做不好,大人就禁不住帮孩子做好,告诉孩子答案。孩子从而丧失了继续探索、尝试的机会。
溺爱也因此形成孩子唯我独尊,小霸王的性格。
而有一些父母,在孩子请求父母帮忙时,拒绝孩子,以为帮孩子就是在溺爱孩子,其实这是在推开孩子需要父母爱的请求。
无条件的爱与溺爱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放手让孩子自由,父母做孩子生命中的配角。后者是父母为孩子做主,成为孩子生命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