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地道道WT人,生于WT嫁于WT,外地同事开玩笑说是“自产自销”。因父母兄长都远走他乡,虽然工作地方就在WT,我已经有五六年没有回过娘家村。前段时间听闻二妈身体不适,堂哥带着去北京、西安看病已经平安回来,今天有空,我便回村探望。
骑车十几分钟便到村口的小河边,下了柏油马路过桥。桥那边一列整齐的白杨树,桥这边却是一颗没有。河道里停着外地车,有人在深水湾处钓鱼。灌溉水道是新修的,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回暖时节,全村老小出动寨坝,倚靠大山拦河筑土坝,夏季洪水冲毁过后再次修筑,确保全村水地可浇灌。现在整条水道水泥硬化过,一劳永逸,省了村民很多功夫。
再往里走,右手边是平地,左手边是梯田。茂密的枣树林下,种植着玉米、花生、红薯、土豆等幼苗,阡陌交错,绿意盎然。斑鸠、布谷鸟的清脆叫声,让一幅田园风光图鲜活起来,置身其中,难以移步。几位同事说我们村是个美丽的村子,我想这必定是其中一美。而另一美,外地人绝对不会找到。村的东北角隆起大概一两亩地的平地,沿着东边半坡上狭窄的仅容一人通过的崎岖小路行走,一小片森林突然闪现在人眼前。是的,是“小森林”。大树参天,小草葱郁。阳光倾泄,流水清澈。到了夜晚,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既视感。时隔多年,忘了沟深几百米。最里边断崖处,岩石板常年湿润,雨后会有落差几十米的瀑布,冬天形成冰挂。不过那是通往高坡各处“梁地”的道路上,到了冬天,几乎没有人去。对照高中课本《桃花源记》里的描述,这应该是简装版的桃花源。
村子里还有一口古井。那水是从一百米外高达数百米的岩石缝里天然过滤涌出的真正的山泉水。我家在老屋居住时,翻墙而过就是古井。十几年前,电厂退休的二爹二妈,舍弃县城儿孙绕膝的小二楼,回村修整了三眼窑洞颐养天年,不吃一拧水龙头就涌流的自来水,而专门用担杖去古井挑水吃。那水不是神仙水,但是二爹二妈七十多岁数病缠身依然头脑灵活、身体硬朗。古井水像母亲的乳汁一般,滋养着代代村人。
从二妈家出来已近中午,我推却了午饭却接过了一大袋干红枣。我明白,那是长辈对小辈的心意。10岁的孩子一个人在家等我回去,但我还是走到自家荒废十几年的院子里去看了看。当年精修雅致的院子现在杂草丛生,东侧没有围墙的土坡上斜长出一棵榆树。透过玻璃望向室内,套间外面床垫子上有明显的鸟粪。抬头一看,电灯顶端是搭建好的鸟窝,一只燕子守在它的安乐窝里。这也难怪,爸妈偶尔回村也不住人,薄薄的一层窗户纸久经侵蚀,显然阻挡不了鸟类的进驻。当年还上小学的我们兄妹三,在父母修建这两眼窑洞时出力不少,全家人在这个新院子住了十年有余,我童年的记忆都在这个院子里。如今家园已芜人不归,莫不令人惆怅。
站在村口回望,炊烟袅袅升起,庄户人家开始生火做饭了。不远处的山上有老人放羊,羊儿缓缓移动着低头吃草。猛地一下,脚边一只灰兔飞窜着奔向野地里。这一惊,把我刚刚的多愁善感也惊没了……罢罢罢,赶紧回家做饭吧,下午还要上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