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有孩子,请回到刚怀孕的那一刻,想象下,用一个词表达你的育儿观?我想大部分人回答的一定是理智。但是当有了孩子后,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你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因为儿子被弄得“伤透脑筋”。于是当孩子犯错误后我们开始责怪孩子,开始打骂孩子,等事情过后,我们情绪稳定下来,我们开始自责,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父母。我相信这部分经历大家都有,我也是,本来想好好跟孩子说道理,可是一股莫名的火涌上心头,然后就冲着孩子发火了,然后开始自责,觉得自己无能,陷入恶性循环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它的运行是按一条情绪曲线运行的。如下图:
当一个人情绪激烈时,它会沿着情绪轨迹行进,首先上升到A点,之后到达顶峰B点,然后释放到C点。
平时,一些小的烦恼不会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我们可以让它安然度过,但一旦某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就必须走完自己的情绪曲线,否则就会引起心理的问题,如下图:
当情绪曲线到D点后,此时称为不归点,一旦跨过不归点,此时我们就进入了非思维区,非思维区实际上就是情绪区。当我们进入情绪区后,情绪占据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此时我们的思考是“无逻辑性“的,让我们在这种状态下平心静气的讨论、清晰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基本同可能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不要做决策,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当我们顺利走过情绪区后,就会来到清晰的思维区,此时我们与自己的心灵最接近,做出的决策也更符合我们自身的要求。在许多书本里都告诉我们,当你很愤怒的时候,请不要做决定,最好的办法是睡一觉,起来之后发现什么事情也没有了。
当认识情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是如何通过情绪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当你带着孩子去医院打针,你跟孩子说:“宝贝,打针不疼。“可是当孩子打完针后孩子因为疼哭了起来,此时,我们还是坚持说:“宝贝,不疼,妈妈给你去买糖吃”。孩子因为还小,认知系统还不健全,他会想:我很疼,为什么妈妈说不疼呢?孩子会非常迷惑,难道这不是疼吗?此时,你希望他开心,他为了取悦你,不理会自己的疼,努力告诉自己他很开心,慢慢的孩子开始压抑自己,不承认自己的感觉,不敢表达自己,这些被压抑的情绪慢慢的会演变成痛苦的记忆,引起孩子内在引导系统被破坏,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那么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怎么样的影响孩子呢?
前面讲到,情绪一旦进入情绪区,他就一定要走完整个流程,没有人可以控制他。情绪虽然不能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行为。
当情绪不能释放时有的人会选择沉默,不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一个2岁的孩子摔疼了,如果我们每次都跟他说不疼,长此以往当他弄疼了或是遇到其它问题就不会跟我们表达他此刻的感受,他会选择沉默,因为他知道跟妈妈说不仅不会承认他的情绪,反而会否定他的情绪,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孩子和我们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的原因,因为在我们这里他们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情绪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让孩子心理非常痛苦,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厌恶痛苦的,所以他选择沉默。
另外一种当情绪不能释放的时候,人们会选择用行为的方式解决。
当我们愤怒了,我们会选择发火,更有甚者通过暴力解决。例如:孩子把碗打碎了,此时我们开始愤怒,进入情绪区,如果不能疏导情绪那么我们就会发怒,发火,甚至打骂孩子。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没有减轻我们的情绪,反而会在发火完后开始责备自己不应该打骂孩子的。事实上,暴力行为不是对愤怒情绪的表达,而是对愤怒情绪的一种抵抗。其实,愤怒的情绪可以在没有任何暴力的情况下被充分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会慢慢的释放掉。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情绪呢?
首先,我们应该发现孩子的真实情绪。
有的情绪很容易发现,有的情绪却被孩子隐藏了,还有些情绪被孩子转移了。拿孩子打针这件事来说,正常的孩子因为打针疼哭,然后跟妈妈说:妈妈,打针好疼。此时,孩子是很真实的表达自己。但是如果我们每次跟孩子说,打针不疼,那么孩子就会学着说:妈妈,打针不疼,然后强忍疼痛说自己很开心。此时孩子隐藏了自己的情绪,表现得非常乖,但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情绪。还有一种情况下,孩子打针疼,但是因为我们跟孩子说打针不疼,孩子此时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于是他就将情绪转移,吵着说肚子饿,或是口渴,那么此时他就是将情绪转移了。我们要学会识别孩子的真实情绪,假如有的家长说,这个好复杂,我不知道如何识别,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事实说话,例如,孩子打针,你不能跟孩子说不疼,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打针有些疼,但是我们能忍受,因为我们生病了,打针可以增强我们的抵抗力,杀死身体里的细菌,让我们身体健康。
其次,支持孩子的情绪。
前面讲到,情绪只是我们身体的正常反应,我们惧怕情绪是因为在情绪区里我们常常表现得非理性,从而会做出一些失常的行为。如果能够有效的疏导,情绪过后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我们更理性,更接近心理最真实的那个状态。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在这个港湾里孩子可以哭,可是感受自己的情绪,学会肯定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否定自己的情绪。当孩子相信他的情绪的时候,他就会肯定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
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行为,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我们才能帮助孩子追随自己的内心,做出理性的决策,让他们更好的面对这个变化多端的科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