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2月5日(3PT)
内容:
1.学习方法
2.现行状态与期待
GWen老师英语学习方法笔记
上边图片差一点料子,就是输出和输入之间联通,有效输入才能够有效输出,有输出才会倒逼输入。
GWen老师用了“水满自溢”来形容输入跟输出之间的关系。她讲到自己初中时候订阅了很多英语杂志,弄到很多录音。尽管当时的听力水平很差劲,但到了高中时候,口语水平就提高了。另外,神奇的GWen老师在初中就考过了英语四级啊,啊啊!
听就得【听得懂】
这强调了有效输入的重要性。在漏屋的《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中,他也提到,如果你听英语根本就听不懂的话,就不可能学会。就像有的人去美国生活了好几年,学会了粤语却听不懂英语是一样的。你听了很长时间的鸟语吧,学会了么,没有,如此这般。
“有效”的标准可以通过二八法则来确立,80%能够听懂就可以。
除此之外,“有效”两个字也代表着真正的外语,而不是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翻译过来的。
读就得【读明白】
这个说的是,要完全理解。当然是限定在简单的日常交流这里,阅读某些原版小说或者论文反而应该略过不懂的内容。
读明白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完成有效输入,有效输入是为了输出做准备的,应该“输入-输出”的循环。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应该翻译成“能啥来”。
翻译都是【能啥来】
“能啥来”是河南和很多地区方言,表示在干啥。那么,用这个来翻译,What are doing?就可以在说能啥来的时候,自然想到英语表达,频繁使用就容易形成习惯。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日常中的语言一点一点蚕食掉。GWen老师举的例子是下边这句话。
No guts,no glory.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有趣儿好玩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体验感】。如何利用这些有趣好玩的单词进行输出呢?
GWen老师说到,自言自语和自造场景,也就是我总结的【流口水】。
说得自己都【流口水】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中提到,情景式输入的方法。就是,在说“举起手”的时候就举起手,说“坐下”的时候就“坐下”,有体验感就更容易记住。所以,就在说的时候创造体验感,而体验感的最佳办法是利用多种感官,于是我就用到【流口水】。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用英语的时候,不要思考汉语,而是思考场景。然后用英语直接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而利用学到的东西自言自语创造场景的过程就是为输出做准备的。
你看,描述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生动越好是吧。
你用词简单我【解释明白】
GWen老师讲到表达的几个层次,高层次都跟用词没有关系,而是表达清楚。所以,我总结为【解释明白】。
chat:浅层的谈论某个话题
description:能够有效就所谈到的某个点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
discussion:能够更多加入个人情感,经历,感觉的表达
从初级到高级的过度,不代表用词更高级,而是说话内容更多、能讨论的话题更深层次。
词链儿是怎么回事儿?
你串单词我串【词链儿】
这得解释芭芭拉《好好学习》里边提到的【组块】的重要性。
你要搬家了,家里有一堆书,你该怎么处理能够在搬家的时候不丢失。装进箱子对吧,这样就不用记哪本书没拿,直接记住哪个箱子就行了吧。
背电话号码的时候,一般都用3-4-4,或者其他方法来记忆,而不是记住11个数字对吧。
那么为什么到了英语学习这里,就记单词了呢?
所以,GWen老师提到类比的方法,把串【词链儿】作为一个固定的学习方法,包含四步:
1.看到一句话,提炼词链儿
2.找自己的珠子
3.串出新项链儿
4.每次词链最少用三次
-亲身经历
-加入情感
-真实体验
在她讲这种方法之前,她就在自己的每日口语中做词链儿了;而且我听这堂课之前,就在自己串珠子了。
我是怎么串的呢?我要写一个故事。
1.利用每日一句的学习,找到词链儿
2.按照固定主题,造句子。
比如我现在在准备给人讲思维导图,那么我就假设自己是个老师。就用旁观者的角度给这个老师说一些话,然后做成对话录或者其他
就像今天早晨,我想象这个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学好很失望的场景,我拍拍肩膀这么安慰他。:Your students may study very hard, but the result can‘t always be as good as how you predict.
好玩儿,印象深刻,所以更容易记住。
而且,这个是指向未来规划的,我甚至可以利用【词链儿】来描述他处理问题的过程,有问题的时候就去查找,这样能够最充分的为未来做准备。
3.在周末的时候,利用这些句子,写一段文章。
防止忘记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
昨天我看到自己两年前学的excel至今都忘得干干净净,当时有些难过。后来也想通了,忘就忘吧,及时做输出,做习惯调整就可以了,习惯总是忘不了的。
所以,我要刻意练习啦。
学习规划
都知道,但是行为却很难改变
大概两个月前,我知道【词链儿】这件事,当时就觉得靠谱儿,过了几十天我才开始使用。知道和使用可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就像我这里的总结,如果不重复实践,到最后什么都忘了。
《刻意练习》里边提到伦敦司机的脑结构跟其他人不一样的问题,他说这些司机在开车的时候,有部分区域会明显比其他人活跃。这就成了他们独有的习惯,所以他们在道路复杂多变的伦敦街区开车so easy。
书里边说的“心理表征”,思考某个东西的固定反应程序。也就是个人习惯的问题,而矫正旧有习惯建立新的习惯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半途而废又会走下坡路。能力是需要经常复习来维持的,而变成习惯之后,就比较容易维持了。这是一个矫正的过程,就像矫正牙齿一样,开始难看难受,但矫正之后就可以保持很久了,如此这般。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尽、更准确,而且,他们还能描述关于背景的细节,比如说,描述画中的蒙娜丽莎在哪里坐着,以及她的发型和眉毛的模样。
——《刻意练习》
计算下这次刻意练习的时间
2017.12.05-2018.03.25 20:00-22:00
每天大概会花掉4个番茄时间去学习,去掉放假什么的,应该会有100天,一共是4*100 = 400。这是我彻底搞懂100篇新论文的时间,很庞大的时间单位了,因为关系重大,所以要全心投入。
我现在的水平大概处在,能够直接表达的词汇量不足的阶段,我能够磕磕巴巴说出来。
但是有些词需要想很久或者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比如说在马路上打滚,我能想到的是“Roll up on the road”,却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这样的话,我应该多做些详细的学习,把日常生活中或者特定场合下的表达【搞清楚】了,特别是频繁出现的。
我想要自己在读到【词链儿】的时候,想到的是形象而不是意思。就像那天我背过“go out there and change them yourself”,我想到的一直都是打碎了一个玻璃箱潇洒走出来,有背景音乐那种。把经常用的【词链儿】这么记住会很棒的。
其次就是练习了,有“自由五问”的方式,我想到是建立场景然后把自己融入进去的方式进行发散思维。以前想predict future的时候,就会局限在这个词里边。现在想的是一个巫师拿着水晶球,或者一个老龙什么的,那么旁边的环境或者其他的就活了起来,话也是止不住的。总之,是想训练自己的右脑了,顺带着加上很多的感觉。比如说,巫师的帽子很脏,扫把破了一个洞,上边还有一只虫子正在不停地啃。如此这般。
这是很大的时间代价
那天早晨,我突然发现,我因为练习口语都好久没有听得到专栏了,就知道自己应该珍惜,应该用上全部的力气把说好变成一个简单就可以维持的习惯,而不是每天低效地去学习转而忘记。
我会来这里记录的,只是不写那么多的个人感受和例子了,多些更直白的教训和收获。
120天后的我will speak English in a more nature way. He will talk more about his feeling, hi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 hope he can achieve it. He will come back to thank me for my emotional record.
I will keep recording my progress and my new expectation.